雲水週記(三十六)對等關係                      96.11.12

    午後與信眾喝茶聊天,他問:有些人幫助了慈善團體,卻接受了對方的結緣品,這種佈施如法嗎?如何看待?

    我告訴他,佈施是一件美事,在於內心的良善與喜捨。因此俗話說:「為善常樂」、「施比受更有福」,一個普世價值的觀念,代表著社會的正義以及優良文化的傳承!而佛教更是宣揚:「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說明佈施不僅在利他也是利己的表現。

    人!都有增上欲,也就是說:希望明天比今天好,來世比今世好,這樣的欲求在某個意義來看,是應該的。佛教認為,眾生以自己的雙手、智慧,創造幸福,獲得財富;並且能享受現世的美滿生活,絕對跟前世的佈施積德,召感福業有很大因果的關係。印順導師在其著作《佛在人間》說:

    在過去世中,如造了多的福業,那麼現在就有富有的享受。反之,便只有小小的福報,甚至窮困到無以維生。所以過去生的福報,決定了我們現在的財富與享受。

    此說明了,雖然我們以自己的雙手賺得應有的財物,但如果沒有福德的話,也很容易成為大水、大火、盜賊、惡王、不肖子等五家所侵奪。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10.jpg  

    中國人深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有善報」等的觀念影響,因此對於佈施行善,培養福德的教理,佛教並不排斥。尤其當事業不振、財運不濟,家庭突遭變故,也會想以佈施做功德來轉化目前的逆境,如此的心理雖不健康,但也道出人們對「佈施」必能得福,有著迫切的寄望與期許。

    「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這是站在因果的立場對信眾的佈施供養,給予正面積極意義的肯定,激發大家對佈施結緣產生恆常心、歡喜心。當然,佈施者之所以會做此功德,有他的目的和理由,而佈施的心態也有以下幾點:

    第一、為自己而施:今世貧困潦倒,希望藉佈施的功德改善現生的狀況;或者富裕家庭以佈施祈求將來會比今世更好;乃至聽說因慳貪不捨,會有困苦貧窮的果報而行佈施法門,這種有代價、有所求的企圖心,因畏懼而不得不捨的情形,都是從自我本位出發。此心態雖然並不健康,功德也有限,但還是有它存在的意義。畢竟在佈施當中有因果觀念,對現世、對來生燃起了光明的希望,不至於坐吃山空,萎靡不振,懂得為自己用正當的手段謀取該得的利益,而就整個社會慈善事業而言,還是有或多或少的貢獻與幫助!

    第二、有慈悲而施:這類的眾生,既不求名亦不為利,只是當他看見別人,衣不蔽體,三餐不繼,悲憫之心不免油然生起。如《前世三轉經》中記載:過去有一婬女,看到有一母親牽著幼兒外出,婬女獲知母親窮困飢餓正想吃自己的親生兒,於是自割雙乳換取幼子的生命,這件事情被帝釋天知道,下來當面詢問婬女當初佈施雙乳的動機和心態。婬女回答:「我是至誠佈施,如所言不虛,當轉女成男。」此正是佛陀過去生行菩薩道,以此精進修法而超越九劫比彌勒早成佛果的原因。(大正三‧四四八中─四五○上)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第三、有智慧而施:菩薩善知因緣法,以般若智慧瞭解眾生的需要,給予一切的濟助而心無執相。如《金剛經》中,世尊對須菩提言: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大正八‧七四九上)

    也就是說,菩薩觀察一切法的空無自性,對於幻化假有的物質,從緣生緣滅的角度去行佈施,心無所著,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超脫立場,幫助需要幫助的眾生而不覺自己有佈施的功德相在,此乃有智慧的佈施。而《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中也強調,菩薩佈施是不離智慧的:

    若人恆伽河沙等劫修行佈施,不學施智,如是菩薩得名為施,非波羅蜜。(大正二六‧二七五上)

    第四、菩提心而施:就是把佈施的福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並且希望他們早日解脫苦惱,成就菩提。也就是培養「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的心量。(大正九‧二四下)

    此種發大菩提心所做的佈施,不斷的發願與迴向,正是菩薩行佈施波羅蜜所應具備的條件。對於佈施的對象不產生分別,念念上求佛道,願願下化眾生,此廣大的菩提心是值得被讚揚的。因此《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才有龍女因佈施供養一顆寶珠給世尊,並發廣大菩提心,在福德因緣具足的情況下,轉女成男,速證佛果的例子。此亦象徵發菩提心的重要性!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暢談佈施的心態,回歸到剛剛的例子做補充說明。被救濟的單位或個人提供結緣品感謝對方,一方面感恩的心念茲在茲,「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而「點滴之恩、湧泉以報」是何等的美善、尊貴。其次佈施者或許顧慮到對方的尊嚴有對等關係的回饋,並非自己有所企圖、妄求,不妨平常心視之。此原理好比到菜市場買菜,覺得對方公道實在,九塊錢的東西我們給十塊錢,老闆硬是要塞個薑或辣椒給你,那是一種平等互惠、不佔便宜的心理,你能婉拒對方的好意嗎?

    「施恩慎勿念,受施勿忘報。」對自己的佈施善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包括了角色互換、將心比心;亦即「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落實在「心無罣礙」的坦然。菩薩的不住相佈施超越了空、有的執著,這便是《金剛經》當中:「佛說佈施,即非佈施,是名佈施」的真諦!

    看著信眾心開意解、法喜充滿,下午茶彷彿有了甘露味,讓人清涼自在,心曠神怡;感謝諸佛菩薩的加被,成就了這段殊勝的因緣……。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38.jpg 39.jpg 4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