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週記(四十一)禮敬高僧                    96.12.17

    與我有十四年佛學情誼的慶雲師兄與秋蓉師姐,當年因上了我的都市佛學院的課程,結識至今依然保持聯絡;一本護持三寶的熱忱與發心,極力引薦我前往八德親近一位老和尚。並且告知老和尚年紀已大希望找個有心、與佛有緣的人,得以交付寺院弘法利生,續佛慧命。

          對於寺院管理我自認拙劣,也無非份之想,或許兩位居士看我三峽、鶯歌公寓的借住處,弘法的規模不大,人脈不廣;極力促成雙方美事。當然出家人「風吹到哪裡,行腳在哪裡」,雲水生涯「心自在處、身自在處」,本著「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的信念,可說:「到處隨緣延歲月,終生安分度時光」。然而在恆順眾生、給人歡喜的理念下,我還是跟他們一同前往參觀寶剎。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十二月十二日週三下午兩點多,我們驅車來到八德近中壢的郊區,參觀「安安佛堂觀音寺」,住持是一位八十歲左右的仁聖法師。精神飽滿、慈悲祥和正從菜園徐徐走來,有著彌勒菩薩般的笑容讓人好生親切!

           向老法師禮座並說明來意,由秋蓉師姐一旁代為翻譯,因為老法師是客家人,國、台語能表達的字彙有限;有時不連貫的語詞聽的我一頭霧水,在她的轉述下經常有茅塞頓開的體會。不禁想起佛教的「五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其中的聲明就是菩薩要精通世間文章、語言文字,皆悉明瞭通達,故曰聲明。可見客家語也是自己努力修學的目標!

           語言不但是溝通的橋樑,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誤會和紛爭,就是聲聞乘的根器,也是必需透過佛陀的語言、身敎,才能得度。我很佩服法國法華寺的慈青法師,孑然一身、單搶匹馬,前往異地他鄉的法國,克服的不但是文化生活的適應,尤其英語、法文的精通;就連當地溫州話竟然也可以諦聽無礙,相當佩服!看來除天份資質之外,後天的努力也很重要。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10.jpg

          老法師暢談的自己學佛經歷,從「佛祖」顯靈要他吃素開始,到後來毅然決然出家,自然識字不多卻仰仗佛力加被,老實念佛、老實修行;竟然一甲地所有的建材,都是護法信眾捐資所建。

           所有供養盈餘,他會禮請法師在意外頻傳的地方舉辦「路祭」,都是免費登記牌位,經常有信眾不請自來護持,準備供品等物。老和尚娓娓訴說以往事蹟,所有傳奇性的宗教體驗嘆未曾聞,讓人嘖嘖稱奇。寺院不設功德箱,他說:「功德來自戒心,平等性待眾,深信因緣果報,謙卑處世、不起慢心,功德來自方寸之間。」

           聆聽老和尚的開示,總覺法義似曾相似,原來『六祖壇經』也有一段話: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老和尚意有所指,出家人都應遠離名、利的誘染,「靜坐長思己過,言論莫談人非。」雖然許多的道理經常曾從經典裡瀏覽,卻是在老法師的口中,有了更真實的體驗。生命與信仰是合而為一,從他樸實無華的身教再一次應證,出家修行是難遭難遇的!尤其身在紅塵弘法利生,早晚定課不可荒廢。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今日不了道,披毛帶角還」,無非告誡所有出家第子,名聞利養會埋沒一個人的道心。平時修行,時時觀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敎!」

           臨走前向佛菩薩與老和尚告假,他洪亮的唸佛聲宛若晨鐘暮鼓,鏗鏘有力,念念分明。他祝我諸事成功,我合掌感謝其祝福、加持;同時也仰祈三寶加被老和尚法體康泰、福壽綿長。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回家的路上,心中迴盪著剛剛的句句珠璣,在平淡、平實、平常的影塵回憶錄,訴說「佛在靈山莫遠求」的真實義,功德自在方寸之間。世人騎驢找馬,往往離道太遠;「戒心」亦即戒除內心的貪、瞋、痴煩惱,一如「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多麼耐人尋味的智慧哲理呀!  

看著穿雨鞋在菜園工作的老和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態度、農禪生活,展現無欲則剛的長老風範。或許義理的教化不是老和尚的專長,但活在當下,「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自是無修而修、修而無修的高僧境界!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看看我們的社會,有些不幸的長者成為獨居老人、街友;寒冬夜晚瑟縮在騎樓或街頭,一條棉被甚至是幾張厚紙版,成為取暖禦寒唯一的遮蔽物,晚景堪憐,令人同情。但相同年紀的仁聖老法師,卻用他的生命體現佛法的精髓,沒有悲情和滄桑,把對修行的熱度轉換為大愛的動能,一步一腳印建構自己菩薩道的圖騰;揮灑生命的彩筆,平靜、自在、喜悅。

           所謂:「命中若有終須有,命中若無強求。」我們離開道場一點也沒有遺憾,甚至在我內心還暗暗竊喜,慶幸沒有獲得老和尚的「青睞」,否則家大業大,福德淺薄、智慧不足;怎能擔此重責大任?況且鶯歌與三峽雖然規模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於接引眾生的方法和用心,而非道場的空間、大小。因此一方面滿足了信眾「牽線」的好意,二來也實際的了解老和尚的宗風、個性,算是皆大歡喜。

           萬一被老和尚「抬舉後學」、「御賜欽點」,向來慵懶成性的我,還不知以何名目理由加以婉拒;或許這也是另一種「佛祖保佑」吧!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