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週記(七十二)流淚的省思                   97.7.19

    有人認為出家之後,斷絕七情六慾,割愛慈親,宛如「冷血動物」!心中也不禁暗暗竊喜,幸好自己生肖不是屬蛇,否則豈不是對號入座?對於這些幽默的眾生我還是謝謝她們的提醒,如何以慈悲心饒益有情,而非陷入情感的泥淖、桎梏。

    有一次信眾也很好奇的問我:「師父!出家之後會不會哭?能不能哭?」看他問的如此認真,差點讓我哭笑不得。猶如有人第一次到佛光山看見星雲大師正在用餐,才恍然大悟說:「大師原來也要吃飯哦!」似乎有類似的情境與好奇。

    流淚是動物的本能,比方說遇到驚嚇、精神崩潰、喪親之痛……。從嬰兒時期的啼哭,來表達他的需要;女眾在「一哭二鬧」的次第中,做為引發對方注意的手段。就連生理上的退化,年長者也常有「淚眼漣漣」的苦惱!其實依照醫學研究顯示,適時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發洩內心的苦悶與壓抑,都是對身體有健康上的幫助。因此中國人「男兒有淚不輕彈」、「自古英雄多寂寞」印證女人平均壽命比男人長四至五歲,不是沒有理由、依據的。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佛陀也會流淚嗎?答案是會。比方魔王波旬幾次與佛相抗衡,卻始終邪不勝正,最後魔王提出末法時期他即將派出魔子魔孫穿出家衣,壞佛正法、混淆視聽。佛陀不禁淚流面滿,感嘆萬千,在魔強法弱的時期,正信的佛弟子是多麼難能可貴呀!

    佛陀對眾生的悲憫,流露出偉大宗教家的情懷;不是為個人的情緒好壞,不為榮辱得失,而是本著「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而流淚。也印證出家絕非鐵石心腸,無血無淚。佛經有常啼菩薩為求真理哭得七天七夜的美談,而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萬里長城更是令人嘖嘖稱奇!因此出家雖然「僧情不比俗情濃」,沒有金庸小說「蠟燭有心還惜別,為人垂淚到天明」的浪漫。但對天下蒼生的不幸與苦難,往往一篇文章、一則新聞,在感動的世界裡,也常視野一片模糊,憂傷得不能自己。

    像大陸四川的大地震,電視傳輸慘不忍睹的畫面,在兒童哭天喊地,父母喪子絕嗣、痛入心扉;甚至是求生意志堅定的倖存者,在悲欣交集的氛圍中,淚珠總是不聽使喚。有時想想一個大男人,出家修行的僧侶,對外境的顯現是悲憫同情?柔弱無明?還是無法穿越的眾生感同身受的人性起點?

    或許「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讓自己有些許的安慰,對情緒的抒發有健康上的平衡作用,也不完全是個壞事;順其自然吧!

    在理性與感性世界裡,誠如『現觀莊嚴論』所說:「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對有空性慧的行者而言,他是不會以安住三有(三界)為滿足;對大悲心菩薩則以利他為目標,不停滯於涅槃境界。故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願將雙手常垂下,撫得人心一樣平。」眾生的苦難正是菩薩拔苦給樂的展現,在每次流淚的背後,都希望能像菩薩悲智雙運,度一切苦厄……。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