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一四○)歡喜新戒入寶山                   98.12.5

     屈佑霖、駱漢琦等佛學班的成員十月份到香光尼道場求受菩薩戒,無獨有偶佛光山也在十一月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鶯歌和三峽的信眾共八人,分別以自己的因緣和發心,以戒為師;實在是龍天歡喜、諸佛讚嘆!  

   「三皈五戒」是佛弟子的入門,原始佛教凡是聽佛說法,歡喜信受;並且願意盡形壽以戒為師,佛陀會為其講述三皈五戒的意義。居士們至誠懇切、頂戴奉行,雖然沒有繁複的儀軌,但身口意的清淨與戒體的相應,便自然成為自己信守承諾的善行培養,受用不盡的戒體薰陶。

13.jpg 1.jpg 2.jpg 3.jpg 4.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看著信眾從不知道搭幔衣的緊張,不斷反覆練習,並且開玩笑說:「出家真不容易,三壇大戒怎能受得了三衣、展具,吃缽飯的事情?」我勉勵他們:「不會的時候會焦慮害怕,內心的惶恐、緊張自己也歷經過,凡事一回熟,二回熟;用心體會,習慣也就成自然!」

    古代高僧大德常言:「為求真理登淨域,為學佛法入寶山。」三皈五戒好比學生入學註冊,成為正式學生,便應遵守學校校規;敦品勵學、端正行為。從受教開始才能廣學多聞,用禮義廉恥的精神做為言行舉止的準繩!而五戒雖是佛教的戒條,但與儒家的「五常」卻是融會貫通,不相違背的。例如不殺生是對他人生命的不侵犯──仁的表現,不偷盜是對他人財產的不侵犯──義的表現,不邪婬是對他人身體的不侵犯──禮的表現,不妄語是對他人名譽的不侵犯──信的表現,不飲酒是對自己靈智的不侵犯──智的表現。因不喝酒保持頭腦的清醒,所以也是不侵犯別人的一種善行。

    身處二十世紀的今天,臺灣曾經締造了有史以來的經濟奇蹟,然而社會的繁榮,國民所得的提高,卻未帶給大眾知足與歡喜,那是因為物慾橫流,人們始終在「貪瞋癡」的漩渦打轉,使得五濁惡世的娑婆更顯得污濁不堪!人心貪婪,道德淪喪的結果,造成社會諸多現象,例如生態環保、雛妓色情、婚姻離異、言語暴力、毒品猖獗……等等問題,都是有待我們共同來關心與改善。

    其實,只要民主進化的國家,這些問題是共同存在的,我認為:在人心萎靡不振,物質生活與精神層次不能相提並論的今天,佛教基本的「五戒」將是挽救世界危機,端正社會風氣的不二法門!不管已信仰或未信仰佛教者,都應該以「五戒」為自我行為的準繩。

    所謂:「受戒容易持戒難」,能夠對三皈五戒歡行信受、頂戴奉行,也是從七佛通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基本教信,不斷紮根、成長、茁壯……。而此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而得解脫的次第,恭喜這些新戒從此以後有了邁向成佛之道的入場券。入寶山不可空手而回,善護戒體如護眼中珠,師父引進門,修行看個人!

12.jpg 5.jpg 14.JPG 15.jpg 17.jpg

19.jpg 20.JPG 21.jpg 24.jpg 1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