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週記(二九○)行腳非洲  愛與希望……(上)    101.10.20

    旅遊除了增廣見聞、身心調適,還能在旅途當中找到新奇事物或感動的元素;那收穫必定是豐碩而飽滿……。

    身為臺北ACC總幹事一年多來的摸索和學習,今日終於透過大馬護法團的發起,得以一窺非洲馬拉威、賴索托、史瓦濟蘭的原貌。我想「直搗黃龍」的作法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所謂:「說得千里路,不如行一步!」一方面藉由大馬護法團的關懷之旅,幫助助養人檢視辦學的成果、觀察孤兒房的進度,讓信眾代表實際探訪慧禮法師成立ACC,在「法傳非洲、興學濟貧」的歷史定位,傳播中華文化、紹繼如來家業的慈心悲願做見證!

1.jpg Africa 131.jpg Africa 138.jpg Africa 203.jpg Africa 207.jpg  

Africa 215.jpg Africa 223.jpg Africa 543.jpg Africa 562.jpg Africa 584.jpg  

    不管歷年來臺灣「行願非洲」、馬來西亞「莽原佛種」感恩之旅,乃至「國際萬緣水陸大法會」、「三十三觀音集資造屋」……等等各項名目,無非是凝聚十方社會愛心和善款,在對的地方、做對的事情。因為「法傳非洲、續佛慧命」早已是數以萬計海內外同胞護持、認同的目標,因此,筆者用「戶口普查」的思考模式,走訪目前已進入招生和辦學階段的賴索托、馬拉威、史瓦濟蘭,對現場的部分建設工程做實際的了解!

    面對十二月份即將舉辦的「行願非洲感恩之旅」,首次賴索托與馬拉威的院童聯袂來臺,通力合作的巡迴成果展,一場「愛與希望」的演出,可謂未演先轟動。如今透過系列報導,希望點燃您的愛心與熱情,能為院童的成長打氣加油,替生命的意義擘畫出慈悲和智慧的藍圖。

    黃沙滾滾  心路漫漫

    十月二日經過幾番飛機的輾轉,從桃園機場、香港、約翰尼斯堡、布蘭岱馬拉威,整整花去一天半的行程,三日下午才抵達馬拉威機場。馬拉威ACC圓通學校劉祥達校長與幾位職義工來接機,一路介紹ACC院童的近況,也體驗了當地黃沙滾滾的「風味餐」;雖然在冷氣車內依然可以嗅到「土」特產的滋味!

    崎嶇蜿蜒的郊區,紫色的樹木、蔚藍的天空,還有許多獨樹一格的建築,早忘了身心的困頓和疲憊。直到車子進入院區大門,原來ACC褓姆已經列隊歡迎,用他們部落響徹雲霄的歌舞,吸引大家的注意。不僅是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待客之道,更是感謝大馬護法團願意風塵僕僕,花錢搭機、忍受時差等各方面的不適應;只為慧禮法師「百聞不如一見」的助養近況,實際了解孤兒房興建與院童受教育的情形。

    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五點早課所有護法團的成員,配合院區的作息,在晨鐘暮鼓當中與大家過叢林的生活,體驗「一碗西瑪」的風味。也隨著當地CBO的物資發放,親自目睹一群群礙於目前ACC的空間無法收留的戶外孤兒,在慧禮法師的慈心悲願,仍然以一個月兩次「送愛到部落」的方式;讓當地的孩童免於飢寒交迫。待他日有緣經費較為充裕可以興建更多的校區,才能一一透過「興學濟貧」幫助他們身心安頓、接受教育;徹底脫離文盲、貧窮的果報。

    愛在他鄉  歡喜融合

    來自臺灣、香港、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馬拉威等地的職義工,ACC在此宛如地球村的縮影,進行「愛心無國界,天涯若鄰」的集體創作。所謂:「今日一照面,多少香火緣?」已經無法解釋水乳交融的革命情感,或許是宿世的善緣,但更貼切的說法那是因為「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共同信仰或理念,聯結「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因緣;發揮團結就是力量的真實義!

    其實不管基層幹部、院長老師,秉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群策群力,早已視「他鄉為故鄉」。一份微薄的薪水,從未計較職務的高低、工作的辛勞,若以世俗理財規劃或者升遷機會角度看待,其實「投資報酬率」幾乎等於零。但為什麼他們有人攜家帶眷,有人放棄高薪,有人孑然一身,甚至夫妻退休之後,願意做個「快樂的義工人」?

    除了認同「法傳非洲、續佛慧命」的宗旨,同時抱持「在眾生的苦難看到自己的責任」,傳遞著許許多多感人肺腑的樂章……。和尚爸爸──慧禮法師無法天天待在馬拉威瞻前顧後,為了兌現五十四個國家成立孤兒院的承諾,不惜以五世乘願再來非洲教化群蒙的志業,他席不暇暖、日理萬機。因此幾乎無法獲得他老人家關愛的眼神,然而不管他在與不在,所有的職義工還是「各就各位」、克盡職責;這就ACC「依法不依人」了不起的地方!

    慈善拜會  難忘午餐

    工程部的負責人小柏利用時間,帶領我與滿緣、開樂兩位法師,還有來自臺灣教導院童的五位樂團老師,參觀當地外國人創辦的孤兒院,實地了解零至五歲失怙的小朋友,透過慈善團體、專業照顧;提供給無父無母的棄嬰一個溫暖的生活環境。

    很感佩他們無我奉獻的精神,藉由寄養家庭的功能讓許多小朋友重溫父母的懷抱,用愛修補、用心教導,因此三、四歲的小朋友,顯得落落大方,開朗自信。不但會主動與我們示好、握手,還帶領我們參觀他們住的地方,一副小紳士、小淑女的教養,完全看不出他們先天不足的失落和自卑!幾位褓姆視院童為己出,在他們吃飯前會圍繞一起唱詩歌感謝主的恩賜,用身教進行潛移默化。這樣的機會教育與ACC用餐前三供養,學習「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菩薩精神、立意宗旨,可謂殊途同歸。

    午餐接受一位印度教徒的供養,他既是當地NGO的負責人,也從事建築材料經銷。聽小柏轉述:ACC的水泥大部分向他公司採購,這位居士都會另外再捐出部分的水泥回饋ACC。信仰教性雖不同,但慈悲喜捨、為善常樂的性格,在在感受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宗教情操。大家一見如故,承蒙他的熱情款待,在極短的時間特地準備道地的印度餐,讓人有「卻之不恭,受之有愧」的歡喜和感動!馬拉威無時無刻都在進行「愛與希望」的偉大工程。

Africa 589.jpg Africa 837.jpg Africa 847.jpg Africa 915.jpg DSCN7574.jpg  

DSCN7579.jpg DSCN7601.jpg DSCN7619.jpg DSCN7622.jpg DSCN762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