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週記(三四三)週一不屠宰的省思        102.10.26

    很少上傳統市場買菜,那份的記憶僅停留在國小媽媽帶我開始學習,用一百塊的預算,準備一家人兩餐的菜量包括水果。既是學習承擔家事,也能夠利用假日到市場走走逛逛,當然在媽媽帶領、調教之下,日後我成為她「採買」的好幫手。甚至演變周日都是自己一個人騎腳踏車,包辦一天的伙食,這份無給職的「義工」,到了國中因學業繁忙而功成身退!

    當時的豆腐攤、綠豆芽是我採買時的「最愛」,既便宜又好料理,在媽媽穿針引線的介紹,老闆都對我很好。買綠豆芽送韭菜或薑,五塊豆腐全家餐,水果則是當天的餘額,才能買些廉價的甘蔗或柳丁。傳統市場「大聲公」的吆喝,不管服飾商品、鍋碗瓢盆、麵攤小吃……;感覺那是充滿人情味,交易熱絡的地方。雖然震耳欲聾的叫賣很不習慣,卻也深刻感覺到在地文化,彼此之間的噓寒問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成為記憶當中;溫馨的畫面。

3.jpg 1.jpg 2.jpg 4.jpg 5.jpg   

    後來一段時間住的街上,每三固定會有來擺攤的流動夜市,在小小的心靈有一種「小末」的雀躍,儘管荷包阮囊羞澀,根本沒有多餘的零用錢,但是透過市集的聚集,串了一條條的人龍,熱熱鬧鬧、五彩繽紛。視野滿足內心的渴望,嗅覺填補了內心的嚮往,原來在那娛樂不多的環境,哪怕只是「望梅止渴」,都是大人小孩、親情互動的所在!一種「享受不在花錢多」的知足與喜悅,雖然時過境遷、時不我予,它仍然是「往事只能回味」的區塊;陪伴自己走過對市場、市集的快樂時光……。

    出家後已經鮮少有時間去逛逛,除了在頂樓自己種種菜,偶而信徒也會買菜過來,如果緊急需要些備料,在鶯歌精舍轉彎處也有超市場可以應付。最近搭陳世宗居士車子,閒聊自己成長的片段,說起對傳統市場的認知與情感,才獲知北台灣週一是沒有屠宰的。不知這個訊息正不正確,但倘若確有其事,這一日「不殺生」的功德真是諸佛歡喜、龍天讚嘆呀!要是推廣成為整個台灣的「全民運動」,配合環保意識抬頭,各公司行號、機關學校「週一無肉日」的政策,我相信將成為引領世界的飲食風尚;最具指標性的「台灣之光」。

    有人說;那不就是與畜牧業、屠宰業為敵嗎?我回應說:大環境改變我們懂得居安思危、從善如流。一日不殺生除了積功累德、仁民愛物,培養慈悲心之外,也對自己健康、善業的投資,何樂而不為?再從大地環保、碳足跡等專業人士的呼籲,與地球因臭氧層破壞日益嚴重所帶來,氣候天災造成國際各種罄竹難書的損失,「吃素愛地球」雖是亡羊補牢的應變措施,卻也是人類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宇宙之間和諧共處,明白唇齒相依的因緣法則!

    如果畜牧業、屠宰業因為整個消費市場的改變,他們轉業應該也是另一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收穫。就像少子化的今天,許多小兒科、婦產科、幼教等等相關行業,不也因窮則變、變則通而找到屬於自己事業的第二春。可「事在人為」,週一不屠宰為傳統市場打開另一個出路,可喜、可賀!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