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jpg  

當生命遇見佛法(中)

時間:2017年6月27日

地點:馬來西亞「句聚」民宿

般若智慧  善思念之

在<<金剛經>>當中,弟子們問佛陀如何降伏其心,佛陀說:「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也是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裡面,於砍柴的途中,聽到員外誦了<<金剛經>>恍然大悟、很受用,就請教員外,剛才所誦持的是甚麼經典?是由誰來宣說?員外就告訴他,這是在黃梅有一個弘忍大師他在講述<<金剛經>>這一句「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釋尊在2500多年前,為芸芸眾生所開導的,當時的六祖慧能大師他是大字不識幾個,恐怕連寫自己名字都很困難的人,但是他可以聽到這樣的經典,毅然決然出家去修行,而荷擔了禪宗的禪法,開演出一花開五葉的大放異彩。

為什麼「因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說當我們對自己的價值觀你認為非這樣不可的時候,就是我們的執著,拿自己的標準來看待你的夥伴,看待你的周遭,不但你的夥伴、周遭親友感到很有壓力,你也會覺得這個人沒有善根,屢勸不聽。佛法不是要告訴我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地球是圓的,圓的就代表它有360度的視野角度,而我們只在地球的這一端,你看待的永遠只是一個面而已,在另外的180度那一端你看得到嗎?看不到!但是你往往以你所在的這一端來看對方的那一端,你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可是你是以自己的尺度為標準。

<<金剛經>>裡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而住,從空性義裡面來看這就是一個眾因緣條件合和的,好比我們今天的講座要六種成就,要有空間、要有時間、要有人、要有道具、椅子、麥克風、空調冷氣,如果這當中少了一個因緣可能都不具足,不圓滿。這就是一種空性義,眾因緣條件的合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般若心經>>告訴我們的「照見一切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皆空是指的色、受、想、行、識,沒有一個實體性,只是五個排序的組合。四大也是如此,地、水、火、風,地,就是我們的骨骼,堅硬性,它支撐我們的身體,我們才能夠活動。水,是滋潤性,我們的血液、眼淚等等。火大,不是罵人,就是人有溫度,恆溫,我們的溫度讓我們的身體能夠產生熱能。依據現在很多養生學家認為,人之所以容易得癌,因素有很多,有一部分人認為是熱能不足,火是維繫我們的生命的基本盤。風,就是我們的呼吸,流動。<<四十二章經>>告訴我們-生命在呼吸間。四大組和首先風停止了,就是人家說的懶得呼吸,當你懶得呼吸的時候,一口氣不來,兩眼一閉、雙腿一蹬就去見閻羅王;Say Good By了。

在這當中我們去看,如果你的風停止,水就沒辦法流動,為什麼我們每天要喝八大杯的水?最起碼要1600CC,你的水沒有得到補充,火沒有風的推波助瀾之下,心靜自然涼,失去恆溫了。為什麼人往生之後屍體變冰冷的?因為火不能產生作用。最後土,就是我們的骨骼堅硬性更是化為一堆白骨,風化了。

我們從地、水、火、風的探討可以了解,四大、五蘊就是佛教講的臭皮囊當中組合的元素,一旦這個元素不存在了,那人也從世間消失,但是能量不變,他也就從另外一道去投胎轉世,這是六道輪迴。

剛提到在這個「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薩知道五蘊皆空,所以他內心沒有對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度一切苦厄不是對外在的,而是你自己沒有對「相」上的執著,所以你已經就不會有求不得苦。

19.jpg  

人生當中的「八苦」大家都聽過,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這當中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的苦患?生理層面的這四者不說。愛別離苦,你看我們來到這個家庭,從我產生我所,從自我愛產生愛你的爸爸、媽媽,兄弟姊妹、朋友,甚至你的愛人,夫妻關係等等。但是當人的愛沒有得到進化,轉換之前,愛其實大多是充滿自私的,種種佔有的。我們說「情人眼裡容不進一粒沙子」,「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這是華人常講的,我們從這些淺顯的形容當中瞭解人的佔有欲,人的自私,人的分別。當有一天人生無不散的宴席,我們會很難過,尤其你愛得越深,很難一時之間從創傷中抽身出來,很難接受事實,這叫做「愛別離苦」。「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子女沒有辦法對父母盡孝感到遺憾難過,自責。

「白髮人送黑髮人」是椎心之痛,因為本來想著十月懷胎,三年乳哺,無非希望他能夠一生平安,將來成家立業可以承歡膝下,沒想到最後南柯一夢,回向偈中說「南柯一夢屬黃梁」從愛別離苦裡面去看,我們如何去修這個功課?

緣起生滅  珍惜感恩

既然我們的講題是「當生命遇見佛法」也就是我們對至親至愛你要學習提得起放得下,只願佛法做慈航。過去我們的緣分成為一家人,兩夫妻學佛,成為佛化家庭,菩提眷屬,在自己獨處的時候要提升自己獨處的品質,當你們有交會、共識、歡樂的時候,要能夠成就對方。如果因為佛化家庭、菩提眷屬慢慢知道人生要修甚麼功課。假如你這輩子父母在的時候極盡的盡孝,能夠承歡膝下,或是能夠引導父母親學佛,有一天真的面臨人生無不散的宴席,那時你早已經做好這樣的覺察跟準備,你不會感到特別的難過,因為佛陀告訴我們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落葉總要有歸根的一天。同樣的你也不要渴望我今天生兒育女,教子女來盡孝,你要接受有一天他長大,不再永遠依偎在你身邊,現在嘴巴很甜,不一定永遠孝順。

如果你的教育希望他將來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那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的退休、你的養老,先把自己的健康照顧好,你就不會覺得失落,覺得難過。

對於怨憎會苦,黃梅調唱的「一見你就討厭,再見你更傷心。」很典型的怨憎會苦嘛。工作坐在一起,出差老闆排在同一個寢室,實在是度日如年,那我們要去想到底我們這一輩子修甚麼功課?剛才是愛別離苦,現在是怨憎會苦,代表甚麼?不是過去你欠他就是他欠你,我們有一個鴻溝很難去跨越。你看看佛教徒很多除了去超拔自己歷代祖先親人之外,大概就是寫著累劫冤親債主。大家笑得很開心,大概這功課做最多。

累劫冤親債主其實不是對你不好的人叫做冤親債主,對你太好的人也有能是冤親債主,信不信?為什麼?情感的綁架勒索,讓你心中有掛念,讓你心中有牽絆,比方說你一邊聞法一邊想我老公不曉得要不要回來吃飯,我孩子去補習回家不曉得有沒玩電腦,這個功課你反而在劫難逃。

冤親債主反正我們就合不來,但是我們也明白冤家宜解不宜結。你必須去接受你跟他之間處不來這個關係一定是有因有緣。只是我們有隔陰之迷,隔了一世。因此你要很真誠的做一些功課。比方說你早晚有念經、有念佛有持咒的,用你的方式來回向,回向給他,這叫怨親平等。

我在我自己的定課裡面,除了剛才所講的那個<<回向偈>>之外,我有個別對我很好的,幫助過我的人,回向曾經傷害過我的人,我現在認為可能我過去欠他,現在我做功德回向。這個好處就是剛才講的你能夠用平常心來修怨親平等的功課,讓你的怨親債主不要對你太好,希望你們現在關係不佳的人不要繼續對你仇恨對立。所以不要以為冤親債主都是對你不好的人,有可能是障礙你,可是他認為他是對你好的人。

有一次聽信徒說「唉呀,那個兒子出家真好啊,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很會讚嘆。另外有個師姐說「你兒子也跟你進進出出道場十幾年,要不要鼓勵他出家?」「不行耶!我只有一個寶貝兒子。」好像別人的出家就是慷慨赴義,自己的兒子都是心肝寶貝,所以你看看對一個要出家的兒子來說,媽媽是不是冤親債主?為他好,捨不得。我的意思就是說在我們八苦當中的求不得和怨憎會,你如何修這個功課?

一樣在情感上有太多的「黏TT」,就是你對他難以割捨,牽腸掛肚,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兒孫自有兒孫福,有些父母會對自己的孩子不爭氣或者沒有教育好感到很自責。我說「當然!你是媽媽有臍帶的關係,對子女總是牽腸掛肚在所難免,但是你不要忘記從他成長的過程裡面,我們只是陪伴,你應該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不然你就會永遠揹著那個莫名的十字架,而且你會把你對子女的牽腸掛肚等到有天成家立業,三皈依後最後有一個『皈依孫』」。因為有了孫就不到道場,沒時間了學佛。

我們去看你對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你開始有善的思維我怎麼修這門功課?

求不得苦就是我們的妄執、妄念、妄求。

4.jpg  

妄執,意思是你執著這個是對的,妄念是你這個想法,妄求是你的貪婪。你看看男女在情感你儂我儂的時候,「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可是一旦反目成仇,可能會玉石俱焚。因為愛就容易生恨。

假如我們是一個學佛的人、心性穩定的人,我們對外在的一切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切可以用平常心來看待,你就不會因為你的妄求得不到而痛苦,得到的總有一天它還是會失去的。手上的沙把手掌攤平,總有一天還是會慢慢流失,一旦你抓緊了,它從指縫流失的速度更快,這個就是無常。

所以我們看現今社會上為什麼許多人那麼多的煩惱、雜染、痛苦?學佛的還算是可以在自己的信仰裡面找到一片淨土,可以共修或者因為善知識的開導,暫時降伏其心。社會上的人要嘛今朝有酒今朝醉,找其它的刺激,要嘛得躁鬱症、憂鬱症、精神官能症。這些都怎麼來?就是心中有妄執、妄求、妄念。

只要你的心中明白「命中若有終需有,命中若無莫強求。」那我們就能平靜自在喜悅。得也好,失也好,心中時時了知,那你就不會痛苦。

高僧行誼  心靈導師

弘一大師他的飲食「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滋味。」有讀過這個公案嗎?有一次我去看何靈慧導演他們的舞台劇演弘一大師「天心月圓」,她又很好心說「師父!您來給我們批評指教。」批評指教不敢,但是可以提供一些不成熟的見地,我就說我國小時候讀過一篇文章在介紹弘一大師,小時候也沒有甚麼對出家人的概念,但是對於他跟夏丏尊之間飲食習慣的天差地別,印象很深刻。因為夏丏尊跟他都曾經是教授的身分,地位很崇高,所以享有的物質條件相當優渥,弘一大師和夏丏尊是莫逆之交,兩人打禪七過堂吃飯,睡通舖。夏丏尊第一次吃佛門飯,嫌東嫌西、飯不夠Q硬梆梆,菜太鹹,湯沒有味道,他就問弘一大師「你覺得伙食怎麼樣?吃得習慣嗎?」「還好還好,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滋味。」

夏丏尊在大通舖睡覺,也沒有冷氣空調,大概久沒打掃,一整晚有很多的跳蚤咬他的身體,隔天又跟弘一大師交換心得感想「你昨天睡得好嗎?有沒有很多跳蚤?」「還好還好,只有一兩隻。」

你看他的人生很豁達、很瀟灑、很自在,果然能夠出一個好家,弘一大師以他的才華,最後選擇八宗當中最艱難的一宗,就是律宗,律宗對戒律要求很嚴謹的,過午不食,一單兩斤半的,在這當中講「求不得苦」,弘一大師的元配是日本人,在傳記裡面他的太太櫻子小姐,李叔同出家修行,依然希望能見他一面,特別從日本趕到他修行的道場,當時他就託香燈師父通報能見他一面,最後得到的答案是「弘一大師決定不見面,希望你能夠成全他一心向道的決心。」看似無情是有情,可能在世間法裡面,弘一大師辜負了兒女情長,可是他也是以小愛為大愛。佛門所講的「將此身心奉佛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意思是說他已經把身心都奉獻給道場三寶了,他要好好用功辦道,上報三重恩,下濟三塗苦。這才是真正報答佛恩。

3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