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3632014_619536461503709_7385834006641059614_o.jpg  

三皈五戒的現代意義<<上>>

時間:2017.11.10

地點:馬來西亞沙巴佛教會

司儀:

各位理事、各位佛友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今天晚上沙巴佛教會的因緣非常殊勝,能夠邀請到本會宗教導師心易法師蒞臨本會講述三皈五戒的戒律,本會非常重視這一次也是第一次的三皈五戒法會,因此我們將在活動之前,舉辦這一場講戒及明天正授部分,讓受持三皈五戒的佛友能夠瞭解三皈五戒受戒的精神與意義之外,也確保受持者擁有正確的行持方式,現在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恭請法師上座,阿彌陀佛。

心易法師:

我們為了表示對聞法的恭敬虔誠,跟我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的請放掌。

首先要很恭喜大家,這次由沙巴佛教會首次傳授的三皈五戒,今天我們正式在這個地方為大家闡述受戒的意義。

當時阿姆斯壯一腳踏上月球的時候他曾經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同樣的我以這一句話來勉勵大家-

「今天是你受戒的一小步,可是邁向成佛之道的一大步!」

許多人常常會有這樣的認知看法,人只要心好、善良就好,為什麼要受戒?為什麼要有一個信仰?要有一個儀式?有人引用六祖壇經所講的「心平何勞持戒?」認為是不用受戒的,因為六祖慧能大師為我們背書。甚麼叫做心平何勞持戒?也就是說因為透過觀照你的修行裡面,你的心自始自終都很平靜,不會有任何愛憎分明的波濤,不會有怨憎會苦的苦惱,在對任何眾生都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不是沒有戒,而是你早就把戒融入為自己的生命。就好比我們常常勉勵老實念佛者: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同樣的在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也開導我們「奇哉奇栽!眾生皆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其中智慧德相是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這是理其佛,理相上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同樣的,「心平何勞持戒」在理相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應該要做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是不要忘記,我們還在三界,還在輪迴,我們還是六道眾生其中之一。是不是記取所謂的「心平何勞持戒」而犯下了當時蘇東坡「八風吹不動」,往往被人一屁打過江的結局呢?

佛教講說理事要圓融,有理相上的見解,也要有事相上的歷練、考驗,說的千里路不如行一步,可見今天大家來受持三皈五戒,並不是因為你心好就好,而是要從心好當中,透過受戒來健全自己的人格。

透過這一堂90分鐘的課程你會明白,「心平何勞持戒」跟你正式受持五戒,不但不衝突,而且是合理的,為什麼呢?在我們這個社會常會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殺盜淫妄也成為每個國家治安性的問題。你今天受持了五戒,是一種誓願,因為我願意成為好人,不只是嘴巴說說,我願意在三寶座下,為自己的承諾付諸行動,常講的三好運動,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如果你沒有受戒的基礎,只是嘴巴說說,因此我們一個佛教徒,從原始佛教開始,佛陀當時度眾的說法,當然有一部份的人走入僧團,從五比丘到千二百五十人聚的規模。但是還是大部分以在家居士,受了三皈五戒就是優婆塞,優婆夷,在家的正信學佛男、女的意思。現在成為居士,可是居士的定位不是居家而已,而是願意奉行三寶、皈依五戒的人,實至名歸,比如林居士、陳居士,居士是佛教的尊稱語。你現在受了三皈五戒,人家叫你林居士你會覺得很踏實,因為你跟佛法是合一的。

23632192_619532398170782_1460732176635332151_o.jpg  

剛剛我們透過阿姆斯壯的例子來做說明,你現在受戒,是你信仰的一小步,可是是你成佛的一大步,因為從你現在開始發心立願,也許今天有的人還是以體驗的心態,好像參加產品說明會,產品好不好,我先聽聽看葫蘆裡面甚麼藥,再決定要不要買這個產品。我相信不怕貨比貨,只怕不識貨,只怕你對佛法沒有願解如來真實義,要不然我深信今天的90分鐘,你會覺得自己對五戒不但是更篤定,或者說你還在觀望的最後也會投自己信仰的一票,這是在我們今天還沒有進入主題之前,給大家的勉勵、打氣和加油。

同時在我們沙巴地區,也很感謝有一些外地來的信眾,對三皈五戒的護持。甚至於我們今天還有一小菩薩不到兩個月也是來聽課聞法,很多時候我們要明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即使說是不僅只是<<阿彌陀經>>所描述的福德資糧,也包括你受戒,有心可是不見得有緣分,比如你要來可是車拋錨了,不舒服了,讓你無法來聽課,或者能聽但沒辦法接受,這就講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要看你平常對於佛法的奉行當中,你是不是能夠很如實、很篤定的去相應於它。

以前在原始佛教的時候,三皈五戒其實很簡單,就是居士道的人聽了佛陀所開示,盡形壽,從遇見佛法之後,一生都願意到成為虔誠的佛教徒。佛陀為他說三皈依的意義,講五戒的內容,當時沒有像我們明天的典禮彩排,沒有正授儀式,甚至沒有幔衣,但是是一種承諾,自己有沒有跟佛法相應。

當時受戒在家居士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也是大有人在,所以證果不是出家人的專利,而是你以戒為師,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假如你今天聽法,只是來捧個人場,剛剛打趣說只是產品說明會,因為貨比三家不吃虧。你用這種的心思跟角度來看,我會覺得很遺憾,佛法不是商品、不是買賣、不是交易。你在這一生當中延續了你過去世的善根,你對佛教有認同有好感,或是你在道場裡面你喜歡參與、當義工,但是我們明白「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我們來看現在整個世界,每個國家都有很多寵物貓、寵物狗,你說他們過去沒有修嗎?修得很好,主人抱緊緊,上美容院,狗飼料、狗衣服,在台灣冬天天氣冷的時候還有可愛的帽子、鞋子,沒把它們當狗看,視為一家人。這是因為過去有修,只是修到畜生道去,因為沒有智慧,沒有以戒為師。

在印順導師<<成佛之道>>裡面提到,人天三福行,假如我們希望來世比現世更好,明天比今天更進步,我們要從布施、持戒、禪定開始,就是所謂的人天三福行,這三者當中又以持戒是最穩當的。換言之,如果你只有布施,你今天對佛教只是滿腔的熱情,你對人分別,方便與究竟,不懂得是非善惡,那你可能結的都是不好的宗教,只是修一些人天的福分,甚至在畜生道裡面,比如大象披著瓔珞由皇宮很多的侍衛來服侍它,但是還是不能跳脫輪迴。

我們剛才講,這一生沒有戒或許從印度流傳到中國已經2500多年了,為什麼佛陀在入滅之前講過「戒住則法住。」也就是說佛陀入滅之前,阿難來請益,說佛陀你住世的時候我們有機會就去請益,但是你入滅之後,我們以誰為老師?佛陀在《佛遺教經》講,要以戒當為你的老師。我們在皈依的當中也提到「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意思是你這一輩子你只有依靠自己,依靠真理,依靠戒、佛法。莫異依止,其他都不是究竟可以依靠的。

我們常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老,靠自己最好。」佛門亦云「師父引進門,修行看個人。」在六祖壇經裡面有一段描述六祖慧能在五祖宏忍大師座下開悟,他知道六祖弘法的時間還沒有到,還有諸多考驗,他的師父悄悄帶著他到碼頭,告訴他要往南方發展等待因緣,當時的六祖一上船,五祖慈悲的說我幫你擺渡,六祖說「迷時師渡,悟時自渡。」有迷惑的時候明師的指點,讓我們能夠茅塞頓開,心開意解,但是真正能不能夠解脫生死,就要靠你自己。

2500年前佛陀已經成佛,假如佛陀能夠代替眾生生死,那麼佛陀當時得渡,就雞犬升天了。我們不用在這邊傳授三皈五戒。

23668966_619532724837416_3559921995681287352_o.jpg  

戒心佛心  三寶常住

在佛陀談到的三不能中,第一個就談到了「無緣眾生不能渡。」換言之,今天大家都是跟三寶有緣的眾生,憑藉著你們過去的信仰,這一生我們在聽經聞法之前,先把根基打好。也就是說因為我們奉行了剛才提到的布施、持戒、禪定,這三個幸運號碼牌當中最穩當的持戒,也就是三皈五戒。在座或許你已經皈依了,但是還沒有受戒,也有人可能第一次踏入佛門,所以我必須把三皈依的用義做一個說明。

為什麼一定要皈依佛?因為在世間當中,沒有一個老師比佛來得究竟,無上。應該把現在正流行的「感謝師父、讚嘆師父」改為「感謝釋迦牟尼佛、讚嘆釋迦牟尼佛。」你會覺得聽起來很舒服之外,也是實至名歸。為什麼要皈依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剛才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原始佛教,佛陀以一個師長的身分從五比丘的小小因緣,不管南印度、北印度聚集千二百五十人聚的僧團皈依。

當然經典很少記載當時皈依的在家弟子有多少,因為僧團畢竟是以比丘為核心的,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很多的像是淨飯王、波斯匿王、優填王很多的國王無不對佛陀智慧慈悲十分的推崇,為什麼對佛陀推崇?不是因為佛陀王子的身分,而是佛陀揭開宇宙的真理讓眾生知道人為什麼有輪迴,人應該往哪個地方去學習,所以六年的苦行,七七四十九天金剛座上的靜思冥想,佛陀終於體證了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從此說法四十九年,為小乘、為大乘、為出家、為在家,應以何身得渡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就是佛陀知道眾身的根器應該講述甚麼法門,佛陀就以這個法門讓他得渡。

現在許多的說法師很難達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本事。因此我們只能依照戒律的精神以及普遍性能夠理解的佛法,三皈五戒就是在家居士從學佛增上,也就是說剛剛我們既然已經談了很多人希望透過修學讓我們來世比今世更富貴,明天比今天更自在,人天三福行顯得很重要,布施滿足了我們的福分,可是持戒卻是決定了我們不會墮入三惡道的關鍵點,也就是說你福報修很多,可是你沒有戒行,我們講說:綠燈行、紅燈停,你可能違規了被開紅單你都不知道,最後可能被吊銷執照不能駕車。佛法也是如此,佛陀所開示的這些內容博大精深,浩瀚如海,可是還是離不開緣起、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的範圍,不管大乘、小乘,無不以戒律為基礎,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而得解脫。蘇東坡認為自己「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個境界拿來自我得意、感覺良好,但是禁得起考驗嗎?佛印大師從對岸回了「放屁」二字,就讓蘇東坡火氣沖天,馬上雇了船去找佛印禪師理論,佛印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麼被我一屁打過江來?」

可見持戒就是你自己在你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當中,你能夠如實的了知。

良好習慣與心性的養成

把戒的精神融入於佛法當中,我們講「心平何勞持戒」因為佛陀不是遇到每個人就跟他說你要受三皈五戒,而是眾生給他講四聖諦、解脫道,他就心開意解了。沒有特別去強調五戒,但是你的苦、集、滅、道,哪一個不是五戒?三學增上,但是對特定族群,我們佛學的幼幼班就從按部就班中一步一步地來修學。法是你在皈依法中,皈依的佛陀,不是偶像的膜拜,更不是一個人的身世背景、學經歷或者他的名、權、位讓你值得讚嘆,「法」本來就普遍存在這個世界的。比方說我們講世間法、出世間法,世間法建構在我們對正見正確的人生觀。

甚麼是正確的人生觀?知道人生這一輩子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前世有來生,有聖人有凡夫,善惡之說不是心地對於善與不善,好與不好的分水嶺,我們所講的善不是觀念、概念的善,而是心性的純度,試問你有貪、嗔、痴嗎?有嘛!那你怎麼說自己是善的?那是你的自我判別,自我感覺良好而已啊,善與惡的分界並不是說這人脾氣好或壞的善。

23592423_619533544837334_8113806154108756731_o.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