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週記() 遇見觀音 看到希望…… 105.12.28

一九九九年馬來西亞第一齣佛教舞台劇「釋迦牟尼佛」的誕生,讓一群熱血沸騰、藝術創作的年輕朋友,與佛教結下不可思議的緣份!當初的導演何靈慧、楊偉漢、黃慧音、周博華……等,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集體創作、不計酬勞,打下如佛界「歌劇魅影」的傳奇,除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北京之外;甚至應邀遠渡重洋飛抵非洲約堡南華寺演出。受到現場觀眾起立鼓掌的喝采與殊榮,讓當時的導演、歌手、舞群備受尊崇禮遇,雖是馬來西亞的一小步,卻是佛教藝術跨國際的一大步……。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當然,經歷十八個年頭,有些人尋得自己的一片天空,有些人走下舞台另謀出路,唯獨何靈慧導演她依然:選擇自己所愛、愛自己所選擇,帶領老幹新枝、後起之秀,接續文化傳承印證「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的至理名言。也許在音樂劇的創作原本就是一種享受犧牲、犧牲享受,信仰支撐何導演勇往向前,陸續有「天心月圓──弘一大師」、「雪域上的光芒──文成公主」等作品的問世與演出。當然一路走來她的出家姊姊滿香法師是支持樂團的幕後推手,讓佛化家庭、菩提眷屬有了更實質的互動之外;更透過舞台劇演繹真善美的人生!

文成公主到台灣 我思故我在

二零一二年「雪域上的光芒──文成公主」透過企業主的安排,首次到台灣演出,向來對戲曲藝術的我而言自認是門外漢,卻有幸獲得兩張門票的邀約,陪伴慧齊法師一同前往觀賞,由衷感謝道進居士賞賜的入場券,有幸一窺佛教創作藝術的殿堂。當時現場美妙的聲樂與舞群精彩無比的視聽覺享受,至今依然是餘音繚繞、記憶猶新!再有因緣隨著「與佛同步邁向2015」的慈善募款,我很榮幸可以欣賞「釋迦牟尼佛」的濃縮版,同年又觀看「天心月圓──弘一大師」的舞台劇,一直引頸企盼;何時台灣也能有如此高水準的創作?讓文藝界乃至社會大眾,從寓教於樂當中領略「佛教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善巧智慧。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所幸2015年東南亞「行願非洲.感恩之旅」,何導演為ACC編導了全新的演出內容,呈現興學濟貧的重要。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教育方針,因為音樂劇引導院童把進入ACC的前後改變,在八十分鐘娓娓道來,令人耳目一新、心靈震撼。如今隨著2016年台灣年底感恩之旅,再度禮請何導演針對上次的缺失去蕪存菁,融入非洲元素,為賴索托院童代表量身打造,適合台灣人觀賞的節目走向,再次讓助養父母、現場觀眾驚艷。原來孩子們也有潛能學習音樂劇,不正是應驗古人所說:「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都能磨成繡花針」的不二法門嗎?

如果藝術是人類的靈魂,與佛教提倡:人人本具佛性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孩子們摸索到分工合作、恰如其分的演出風格,馬來西亞的歌手、舞群更以「綠葉之姿襯托紅花之美」,將院童推向舞台劇巔峰,醉心於「因為愛!我們在這裡」的氛圍,大人、小孩融於一爐的歡樂陪伴與引導;正是今年共創雙贏、建立口碑的代表作!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吉隆坡遇見觀音 慈悲延長線

2016年元月份滿香法師打電話與我商量,甲洞講堂十年慶她想找妹妹何導演為民間版的觀音菩薩,重新詮釋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悲智;預定在年底十二月份以三天五場「遇見觀音」四個單元,為菩薩無處不現身做一強而有力的代言。詢問我是否可以撥空主持當天週日的一場大悲懺,呼應舞台劇的精神,也以這場祈福法會平衡開支。當然我樂見其成、見聞隨喜,總認為除了當有成人之美,更深信觀音菩薩走進民間的普及性,舞台劇無疑讓慈悲的特質,在演員的肢體語言流動;在觀眾的觀賞中找到感動……。

而為了讓演出得以順利圓滿成功,滿香法師、何導演的拜會獲得吉隆坡明吉法師,以「觀音基金會」力挺包了一場,諸山長老亦紛紛發動信徒全力護盤,畢竟佛教藝術非商業演出,「集氣」是讓編導的用心得到呼應與共鳴,同時全新手法以沙畫作為故事背景,用管樂現場演奏更能有畫龍點睛之效。所有二十八位演員,既要一人飾演多角,唱歌走位、背誦經典,都是自我挑戰「不可能任務」。對沒有信仰卻能忠於劇情的需要,不能看稿、不能對嘴;還要留意服裝配飾、角色位置有沒有錯亂,豈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幾個字所能詮釋?

36.jpg 37.jpg 38.jpg 39.jpg 40.jpg  

41.jpg 42.jpg 43.jpg 44.jpg 45.jpg  

連續三天「遇見觀音」、天降甘霖,楊枝遍撒的結果也讓主辦單位捏一把冷汗,所幸佛慈廣大、感應無差,九成以上的座位皆是「德不孤必有鄰」的信譽保證,遠從印尼、新加坡、台灣、汶萊等外國友人,與觀音有約成為活動最溫馨的迴響。還有許多媒體新聞的競相報導,臉書的留言好評;在在讓所有演員演出結束後的留影,唯有感動與珍惜!看到馬來西亞藝術創作的希望,正在紮根、萌芽,提升觀眾的鑑賞品味、提倡正當休閒活動,說明只要有心;好的舞台劇是不寂寞的!

我榮幸在今年六月二十五日曾經與何靈慧導演,先以「遇見觀音」座談會的方式暢談她的構思想法,在妙善公主、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水月觀音、不肯去觀音,串起了故事的可看性。讓佛友重溫舊夢、溫故知新,至於第一次接觸舞台劇的觀眾,亦能種點善根、與佛結緣。從我這個外行人看熱鬧的角度思索,那不僅僅結合學有專精的技術聯盟,環環相扣的人脈整合,甚至是文化底蘊的加溫!讓藝術打破宗教的藩籬,以及無遠弗屆的影響力量;那是因為「遇見觀音」、看見希望……。

46.jpg 47.jpg 48.jpg 49.jpg 5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