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週記(五三0)選擇VS接受 106.6.10

從亞庇到古晉,隨著串起又灑落的緣起生滅,本來到慈雲正信佛教會上課,再續法緣。《成佛之道》搭起正確信仰的橋樑,儘管生命當中「冥冥之中自有安排」,養成自己看待浮生似幻、南柯一夢的經歷;總是有點雲淡風輕。假日又前往車程一個多小時的倫樂佛教會,主講:「八正道的人間佛教」與信眾們結點善緣。曾經幾位師兄笑話我:「看你還年輕,過著弘法的游牧生活,生活倒也逍遙自在呀!」承斯美言,或許「到處隨緣延歲月,終生安分度時光」;成為活在當下的安慰劑……。

人生有時候可以選擇,有時自己只能接受外在給的因緣,佛教「無常」的空無自性;詮釋了亙古不變的真理。有次跟信眾閒聊在台灣生活的規律作息,早晚課成為在精舍「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自我要求。信徒機靈的反應:「那外出怎麼辦?長達十天半個月,有人替代嗎?」看來信眾對修行的關切遠遠大於一介雲水僧,或者沒有固定的五堂功課會有失落或自責嗎?於是我回答他: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修行是二六時,用心經營自己的起心動念,早晚定課是養成「常行精進,如救頭燃」的覺照;恆以慚愧水、洗滌懈怠心。那是在自己可以掌握的時空,在對的地方做對的事情,而出門在外代表有比待在精舍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不能選擇定課,但可以選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我們有「觀自在」的心情、「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生活即是修行;修行不離生活……。

如果早晚課誦是自利,弘法利生是利他,比方講課一個半小時與誦經有差別嗎?重要在於《普門品》所講的:「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能夠把自受用的佛法轉化成他受用的方式,除了長養悲智之外,還有《般若心經》的思維: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到夢想;究竟涅槃……。

12.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生命本來就有不同的方式呈現,「無常」揭櫫世間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以不變應萬變是內心的安定與超然,接受外來因緣的調整、適應。突然想起了《六祖壇經》:「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截斷當時惠明的妄想執著,這念心能夠時時作主,不隨環境、情緒起伏,始終安住,就是常行中道,就是朗朗乾坤、真智現前。問題是,我們就像被穿鼻的牛,早就習慣用根深蒂固的慣性,不斷複製、深化自己的習氣。必須有一個「我執」主人才能往前邁出大步,不敢獨斷獨行一樣!

謝謝這個世間讓我可以:在能選擇的時候慎思明辨,選擇自己所愛、愛自己所選擇。並且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平靜、自在看待一切緣起的生滅;了然於心、不起愛憎!前者開發了智慧的判斷和思維,邁向「煩惱無邊誓願斷」的境地具體實踐。而後者則成就淡定、隨緣的功夫,慢慢去除「非如何不可」的我見、我慢,或許接受的背後也是另一種客觀被動的選擇……。

譬如到古晉上課每天午、晚餐被安排,由幾位佛友輪流帶領到外面用餐,基本上居士林只有末假日才有義工菩薩烹調、備齋供眾。意外地也與普悅法師再度重逢,繼而認識來自柔佛州的行一法師;在其「覺華學處」精舍共度下午茶的歡樂時光。而我想有時人生是在選擇/接受當中,自當有不同的體會和收獲 ;「諸法皆空、自由自在」應該便是雲水僧最好的註解與詮釋!!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