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五四九) 聞所成慧 每次一點點⋯⋯106.10.21

從根地咬廣濟寺到古晉正信佛教會,跨東馬亞庇與沙嶗越洲,感覺自己就像童謠《小蜜蜂》歌詞的描繪:「來匆匆,去匆匆;做工興味濃!」

是呀!如果世界是座花園,我歡喜的到處穿梭,誠如《佛遺教經》所言:「但取其味,不損色香。」生命正如普賢警眾偈的提醒:「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珍惜時光的短暫,為學佛的修行路,走得穩健踏實,不僅僅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開發「但念無常、慎勿放逸」的價值;同時更為光大如來聖教,紹隆佛種盡綿薄之力!

1.jpg 2.jpg 3.jpg 4.jpg  

從10/5號出門轉眼又個半月了,慶幸仗佛威德、龍天護佑,練就一身上車搭機「睡睡平安」的好本領,體證「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份度時光」的自在與安然。每當信眾關心垂詢,何時再出國?我也開玩笑的回答:「對於臺灣!我會常回家看看⋯⋯。」拜航線交通便利所賜,這三、四個鐘頭的里程,不過是台北到台南的車程距離,想著「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的至理名言,讓自己自豪:在對的地方;做對的事情!

從沙巴佛教會向外畫圓,一種「弘揚佛法本在僧」的職責,開始對居士林團體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與接觸。他們大多熱心善良,參與各種法會活動,不管共修念佛、放生朝山、禮懺消災、超薦亡靈⋯⋯。可說是如火如荼、歎未曾有。可惜的是對佛教教義的認識,依舊停留在「瞎子摸象」的偏執;乃至於人云亦云的跟進。致使缺乏「深如經藏」的投入 ,自然離「智慧如海」還有進步的空間!

臺灣是佛教普及、山頭林立的福爾摩沙,在美麗寶島的外相,仍具備正信學佛的環境和福報。而馬來西亞尤其是東馬實則不然,雖不至於說是佛教沙漠,但礙於岀家眾較少,馬佛青只能安排法師依據自己的時間專長,做一場佛學講座、蜻蜓點水的結緣性質。欠缺ㄧ經一論有系統、有次第的介紹佛法,而居士華文基礎薄弱達不到閱經看藏的程度,對於信仰見地總是「眾生隨類各得解」。於此也就不難明白,附佛外道應運而生的可能,在東馬的確有蛛絲馬跡可循!

5.jpg 6.jpg 7.jpg 8.jpg  

要感謝歷年來曾於此地耕耘、付出的諸山長老,我有幸踏著前人弘法的足跡和藍本,慢慢地依因托緣藉著三個月的上課,以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的聖言量,為信眾搭起「常學佛學」的橋樑!當然,深知上課的效益遠不及法會參與的普及,或者說大浪掏沙真正相應而發心學佛屬於「少數民族」,在根器資質亦屬「百千萬劫難遭遇」,我還是願意抱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信心,效仿常不輕菩薩的精神,給人信心、希望⋯⋯

9.jpg 10.jpg 11.jpg  

如今一轉眼也在東馬授課三年有餘,我一直認為,「菩提心不求速成,有願才能長久。人間事不求圓滿,殘缺也是完美!」凡事從積極面來看,倘若他們:聞所成慧,每次一點點。不只正信佛法滋養大家的法身慧命,滴水穿石、善根增益,同時也從中自己體證《金剛經》的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自利利他的不二法門!

從歸敬三寶入門、依聞法趣入學習,在增上生心進步,證出離心而得解脫,最終以大乘菩提心圓滿;邁向《成佛之道》。建構縝密的正見系統,落實「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三無漏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而得解脫的八正道,貫穿佛法「唯信能入、唯智能度」的本懷。的確與一般宗教勸人為善,或者修身養性,佛法無疑是世出世間「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的究竟歸宿與圓滿!

驀然回首,很高興我能在這三處提供,聞所成慧;每次一點點的營養⋯⋯

13.jpg 1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