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週記(六三八)我在菲律賓的日子 108.7.6

菲律賓,一個陌生的國度,一段擦身而過的因緣,這輩子很難把自己和它聯想在一起。記得2017原本東南亞感恩之旅,ACC馬拉威的孩子有安排到菲律賓的演出,後來基於治安方面的考量而臨時喊卡,對於有緣無份的擦身而過,雖然難掩落寞,不過反倒是2019年十來位菲律賓信徒參加四月份的ACC國際萬緣水陸大法會,串起了今日在菲律賓達沃(納卯)的《三時繫念》契機!

跟台灣沒時差,但是從吉隆坡出發四個小時到馬尼拉、從馬尼拉候機、轉機再飛達沃;林林總總加起來耗了一天整天的體力,晚上八點才能領到行李吃晚餐。原本以為同是東南亞的國家,熱氣氤氳、高溫中暑的可能性不低,結果出乎意外"小雨來的正是時候";鄭怡的老歌唱出了所有人的心聲。不用頂了艷陽高照的毒辣,但這遮陽帽、墨鏡還是得應付上;據說在此地因為緯度的關係,紫外線特別強。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達沃的地方建築物都是平房多,有點像印尼其沙蘭的風格,也讓自己停留在四十幾年童年南部生長的記憶再度浮現。這樣的清貧生活、悠閒步調,許多大陸福建的鄉親紛紛飄洋過海來此工作,乃至養老定居……。或許不盡然是為了賺錢為目地,有時"醉翁之意不在酒"往往是喜歡單純、相應於善良,在這裡展開了華人追求心靈的世外桃源!

這次謝名量居士,從參與水陸法會的體驗和發心,很積極地幫ACC在達沃的地方登高一呼,成就了四場的《三時繫念》,或許蒙佛護佑、龍天護持,自從參與了水陸法會自己的事業都能「百尺竿頭更上層樓」。當生活與工作隨心滿願,也一直在想如何讓佛法帶入達沃這個民風純樸卻又缺乏正確信仰的地方,藉著法師群團隊的力量,讓「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成為新的文化。

離島風光 擁抱自然

來到達沃的第三天吃完早餐,大家忙裡偷閒由蔡居士開車驅車前往碼頭,搭輪船飽覽湖光色,享受著乘風破浪的快感,欣賞海天一線的綺旎風光。古人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三個禮拜前在東馬斗福看到白珍珠島,有著"讀你千遍也不不厭倦"的驚嘆。如今依因托緣順著謝名量居士的邀約,到離島四十分左右的航程,領略不同於東馬海域的神秘面紗。藍天白雲、奇花異草。三層高的椰子樹品味著海洋風味的椰子香,原來這個小島有他朋友開的度假村,他宴請團隊去體會有別於大都會的熱鬧繁華,而是屬於離島悠閒恬淡的特色!

碧海藍天、陽傘茅屋,構成了一幅大自然的風景畫。沿著石階我們探訪了私密別墅,匠心獨運的度假村宛如走入了偶像劇的拍攝場地!游泳池畔清澈見底,更是藍天白雲的倒影,讓人賞心悅目更驚嘆這「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收穫。

謝居士精心準備他親手熬煮的地瓜粥,飯前的西瓜、芒果、泡茶待客。也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視大家為上賓善盡地主之誼,同時也藉此機會聚會聯誼、交流互動。

有飯有麵、有湯有冰品,一頓飯下來已經飯飽茶足,最後謝居士還引領我們到他的住處,請我們品嘗他們自家種的椰子水。暢談日後也想利用空地規劃未來的度假村,讓更多的人來這裡走走,認識菲律賓達沃的美,徜徉大自然的懷抱……。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水懺法會 共修代班

星期天應謝居士的邀請,因為龍華寺住持 能振法師回大陸自己的故鄉,周日的共修恆順眾生、恆順因緣,我們接下了慈悲三昧水懺的法會,為謝居士的同修劉麗雅夫人身體違和消災祈福,同時也為雷永基老居士提前作對年佛事。一九六五年龍華寺第一尊樓層高的千手觀音菩薩像,是他當時慈悲喜捨奉獻的,五十幾年的光陰歷史,儘管景物依舊而人事已非,但資深佛友提到這段公案,不得不為劉老居士功德簿記上一筆!

我們雖然與亡者素昧平生,也能體會當年開山不易,他老人家可以如此難捨能捨,莊嚴道場、供養佛像;正是「三寶門中福好修」的典範。如今他的子女家眷屬則到龍華寺提前一天作"對年"佛事,來緬懷紀念自己父親的義舉善行。來自台灣、印尼、馬來西亞的法師群,見證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除了當事者健康長壽之外,他的信仰與身教也成為潛移默化的典範!對孩子來說,是護法的傳燈,修行的領航,亦如《普門品》中所言:觀世音菩薩「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又添一筆佳話。

而滿緣法師則接到馬來西亞ACC副會長的訊息,說他的母親已在週五捨報安詳,需要安排法師協助助念、誦經等佛事安排。讓身在菲律賓的滿緣法師不得不"倒駕慈航"重回馬來西亞,並禮請台灣的師兄開牌五眾過來幫忙。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幾年隨 慧禮和尚在農曆年家庭普照,副會長秀明師姊幾次拜訪為她的母親誦經祝禱。如今也「得生西方去,蓮花朵朵開;花開無數葉,葉葉見如來」!

週二則是接受謝居士的邀約,法師群到他的辦公室、工廠灑淨祈福。

緣分流轉 自在安然

在達沃長達十一天的時間,因為取消了某些原定馬尼拉的法會行程,所以我們"賺到"不少自由活動的天數;算是悠閒也幸福。最辛苦的是滿緣法師與隨行的大慈義工,每天通勤於龍華寺,忙碌於場地佈置和書寫牌位。而我們這個團隊似乎也算是符合「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的定律,直到正式「三時繫念」隆重登場,我們這群"養師多日、用在一時";終能貢獻一點綿薄之力。但大家都不計較誰做多做少,因為原本工作的屬性就不一樣,集體創作、各就各位,才完成此行的任務。

在菲律賓日子的這些人、這些事,我們看到了忙碌的價值,獨處的藝術。但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色,不抱怨訴苦、競爭比較,或許在處理事情的見地、看法有分歧,個人對佛法的修持也不一樣;學習"時時觀自在:處處自在觀"。畢竟團體是個人的組合,個人是團體的擴張,尊重包容、同體共生,正是:人生何處不學習,在在處處是佛法的寫照。感謝菲律賓《三時繫念》四天發起人:謝名量、許榮華 王婉吟、張天順 張月紅、施吳麗君、李世昌 邱美雅等大德的拋磚引玉,以及當地鄉親父老的力挺,讓「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我則打趣說:ACC團隊在龍華寺還則有三加一的延續性……。

6.jpg         12.jpg         1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