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六四五)中元普度知多少?下

供佛齋僧 感恩知足

為什麼佛教在七月要很積極的從南到北,高雄、台中、林口、宜蘭等地大大小小的道場,有些都是海會雲來集;這是供僧功德殊勝行。當然也不是說請出家師父來應供吃吃飯而已,而是請諸山長老應機來說法,下午安排講座、放蒙山、焰口或者三時繫念。為什麼要這樣?就是今天信眾來供僧,出家的法師用佛法來佈施、長養他們的法身慧命,種福田是甚麼意思?種福田就是說我今天身為一個佛教弟子,我用符合因緣法則也就是「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的究竟義。

我小時候對中元普度也幼稚無知,在父母親的調教下,每一年爸爸帶我們輪流各家吃吃喝喝,一直到自己學佛後才明白:原來農曆七月不是讓你吃吃喝喝的,是做有意義的事情。甚麼是有意義的事情?比如你很感念歷代祖先,如果有悲願想要薦拔這些孤魂等眾、魑魅魍魎,那你輕輕地恭念一部地藏菩薩經,在念地藏菩薩的聖號、仰仗菩薩的威德,這些亡靈隨緣隨喜我們對歷代祖先能夠念茲在茲,這個叫做「孝道月」。從「孝道月」來反觀中元普度,重點不在拜拜這件事情,而在於你如何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我等與眾生、皆供成佛道。

你要幫助別人一定要用智慧幫助,而不是好心辦壞事,對不對?你今天藉著七月的普度花很多錢,吃出了毛病,這些被薦拔的對象沒有法師誦經說法,不就是《地藏經》裡所講的有人絕糧三日,身上還扛很多重擔,但他子女家眷不但不能為當事者分憂解勞,還因為這件事情的因緣增加了身上的負擔,從地藏本願經的描述當中,我們可以理解假如你正見、有理念的慈悲,想要薦拔他們,絕對不是用葷食來拜拜,不是上炷香、買個水果、三牲酒禮,而是你自己的心誠意淨,甚至這個月恭敬虔誠的茹素。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你看以前的皇帝七月份要齋戒沐浴,甚麼是齋戒沐浴?「齋」是過午不食的意思,但事後民間將「齋」作為清境茹素來看待。皇帝在這個月份是要吃素的,他要祈福、洗澡沐浴,以前的皇帝尚且如此,流傳到民間的拜拜變成呼朋引伴,藉著普度之名行宴客之實,行殺生害慈之實,這些罪業誰要扛?因為你的愚昧無知要由歷代祖先扛嗎?

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的角度來看我們能夠生而為人,固然是因為過去有修,具足了做人的條件和因緣,但是不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們是承繼了祖先和父母親他們的身教言行,他們的恩澤,我們可以在這個家庭裡成長,今天假如我們要知恩報恩,應該去符合所謂供佛齋僧的意義,畢竟要超拔他們,絕對不是因為「有吃有行氣,有拜有保庇」,我們成佛之道裡面講過了—六道的眾生尚且輪迴不究竟,那你寄望於哪一道的眾生可以保佑你?沒有嘛,唯有三寶最吉祥,在剛剛講的目連救母的公案裡面,佛陀為什麼要目犍連要四事供養,因為他們有出家證果,他們的實際修行堪作人間功德!今天不是你備辦的東西多麼地豐盛,山珍海味那是造業,因為你都拜葷食,多少的生靈要因為你拜拜而犧牲,何來功德?何來善業?何來超拔的實質?

在農曆七月佛門是很忙的,「外弘」平常要對如來的教理能夠弘揚,能夠證信和教化,平常自己二六時中早晚課誦,一些大的道場他們舉辦的結夏安居,這些都是依著如來的教法,很如實的在走自己的修行路,所以剛講的中元普度其實是很好的出發,把對三惡道果的眾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跟我們有緣無緣的眾生,我們都站在以人為本的思考,今天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我是三寶弟子,我要報答的除了現世的佛,包括七世的佛,這是菩薩的角度,慈眼視眾生彼此間的因緣,我們成為父母、師長、同參、伴侶、子女、手足…等等,透過這些因緣法則的推理,才有所謂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中元普度你要做甚麼?身為佛教徒,如果你的左鄰右舍要約你一起拜拜,可以拜拜,但是不拜葷食,「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心誠意淨,中元普度為什麼要茹素?既然是吉祥月,二六時中恆吉祥,身口意就要清淨,如果在這個月裡,茹素代表你對諸佛菩薩的恭敬供養,對這些冤魂等眾、魑魅魍魎的尊敬,因為茹素自己少了一些口腹之慾,所以中元普度不是藉機會祭拜五臟神,而是淨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把格局拉高來看,既然是「吉祥月」、「福田月」,你要種植福田在哪裡?思親報恩你必須很認真地不管你選擇哪一部經典,每天如實的做你的定課,如果是在家裡,多一些時間誦阿彌陀經,乃至般若心經,都是你這個月很好的進德修業。當然道場裡面像我們固定做這個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法師來引領我們恭誦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禮懺、三時繫念,所憑藉的就是仗佛威德和出家人的修為和戒行。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所謂「三寶門中福好修, 一文施捨萬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梁武帝當時布施斗笠戴在地藏菩薩的頭上,希望為祂遮風避雨的恭敬清淨,換來了一世皇帝、九五至尊的果報,當然也是因為他的無所住、無所求。所以可以發現中元普度和我們的文化息息相關,只是民間版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佛法已經流傳兩千五百多年,源遠流長,而中華文化吸收了佛教某一些的習俗觀念,可惜只是依樣畫葫蘆,並不瞭解佛陀為什麼將七月中元節定為佛歡喜日,其中的精神意義沒有學到,反而停留在拜拜祭祀,把它當成PK怎樣可以讓大家每年在吃的文化中比奢華、比創意,一年比一年有過之而無不及。

身教重於言教 信仰的傳家寶

誠如我們剛才所講的,你來看待你的信仰是行善還是造業?你是積德還是敗壞自己的德行?佛教徒可以拜拜,但是不殺生、不用三牲酒禮、葷食,假如你對於歷代祖先飲水思源,希望符合「吉祥月」的精神這個月茹素,一方面吃的清淡對自己的身體有幫助,膽固醇、糖尿病、高血壓在台灣和馬來西亞來講步步高升,吃清淡對你來講是好事,也不是要你參加飢餓三十。其次我們在超渡當中,為了讓自己心誠意淨,除了吃素之外,也以一些定課,常行精進。雖然我們明天才算真正的地藏法會,但是滿香法師從農曆七月初一就帶領你們持誦地藏經是嗎?所以連定課都不能少,不可以討價還價,不可以打折的,不管你講鬼月也好,講七月也好,都必須慎重其事。比方說法師要我今天來分享一個半小時,我要很慎重其事的答應,要把今天為什麼舉辦盂蘭盆孝親地藏法會的意義,跟民間的中元普度有一清楚的分水嶺,不是去推翻否定,而是要明白格局的大小之外;如何用佛教的報恩思想來移風易俗、淨化社會。我們從自己做起,一定有機會去影響你的下一代,倘若我們這一生人云亦云,父母親教我們拜就拜,教我們跪就跪,教我們上香就上香,我們就像一台影印機不斷的複製copy,可能是錯誤的觀念行為。

學佛在於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父母親那一代的錯誤我們不能計較,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有限,他們沒有機會接受正信的佛教,可是你對你的下一代有義務、責任,如果從你這一代開始將農曆七月真正做一個孝親報恩,如法如理的去圓滿,你的子女上行下效,有樣學樣,這個道理就像影印機,如果你的原稿是正確完美的,影印出來的也是標準完美的,所以我們不能老是說一代不如一代,你要反省你這一代做得如何?當我們在指責下一代的時候,我們這一代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每一年農曆中元普度這幾年來由於佛教的諸山長老、佛教徒人數的增加,乃至於這些全國供佛齋僧的文化風氣慢慢被點燃,成為國際性的指標。剛才說的「三寶門中佛好修」,三寶弟子含莘茹苦、生兒育女,我們都希望子女將來能夠過得好,不要輸在人生起跑點,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是你必須用你的身教、用你好的觀念來帶動、來影響。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我記得台灣北部的林口供僧,假如出家眾有五千人,在家眾參與供僧的人數高達一萬多人,你會很感動的是:「吃」,對出家人來講再簡單不過了,我以前也有一個一廂情願的想法,幹嘛那麼麻煩—吃一頓飯要一大早摸黑出門,因為要坐交通車,從南到北沿途定點式的接駁,中午才應供,可能早上四、五點就要集合,有的從屏東趕到林口,開車要四到五個鐘頭,這頓飯不過是半小時,有必要這樣嗎?直到自己有一次帶著三位很晚才出家,沒參加過供僧法會的比丘尼一起出席,我有很深的感受,也調整自己的觀念。那時早上七、八點,艷陽高照,有很多居士撐著陽傘,一字排開讓出家眾不必頂著大太陽、流著斗大的汗珠應供。另一個轉角則看到室內另一批師姐穿著海青,合掌念佛。

我很震撼也很感動,有些人帶著公公婆婆,有些帶著子女當義工去端菜、引領服務,那個當下就是給自己當頭棒喝,發覺不是吃的層面,而是佛陀當時的行腳托缽意義何在,絕對不是為了這一餐美食而應供,而是除了給信眾祝福之外,你用甚麼來回饋、來回向。所以我剛才所羅列的供僧法會早上八、九點就開始,法會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因為要介紹與會貴賓、恭迎諸山長老入席,然後也要誦個盂蘭盆經,佛前大供穿插一些長老、比丘、住持的說法,還要顧及到有些出家眾過午不食,所以時間也不能拖太久,大概十二點半前就要收場下,午有另外的佛事安排。

在這些場景裡看佛教的供佛齋僧和中元普度是兩種不同的格局和意義。一個是用恭敬心、清淨心做財施、法施的交流,一個只是停留在拜拜、請吃飯、薦拔這些事情,可是功過相抵。所以剛才講的供佛齋僧讓我們理解—為什麼是「吉祥月」、「孝道月」、「報恩月」、「菩提月」?在這一天的解行並重裡面,你可以看到佛教徒的素質在提升。你以為合掌很容易嗎?五、六千位比丘、比丘尼進場要合多少掌?念多少佛?你以為端個盤子很輕鬆嗎?那是摩肩擦踵,也就是說林口體育館內一個圓桌要坐十個出家人,每一桌有一個居士固定服務,端菜像是接力棒,忙完這一些,剩下的齋飯做一個「佈薩」之後,允許結緣處理,下午不同的法師,不同主法,學有專精的法務師,或者蒙山,或者焰口、三時繫念,或者禮懺等等,來做一個回向。試問民間版的下午的一炷香後做甚麼?等著晚上呼朋引伴、夜夜笙歌,真正中元普度的意義流於拜拜、流水席、殺雞宰羊、塗炭生靈的文化,因此我想走進出家學習這條路,從此以後我對供僧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大德問我七月有沒有去參加供僧?我說七月就是很多的道場安排報恩法會,七月只有四個星期,六、日只有八天。而供佛齋僧法會一定是六、日,有得有失,有失有得。只能說在幫人家做薦拔的佛事,用這樣的心情當作我也去應供,我們也去回向,當下一念無二無別,不必在意到底有沒有去供僧,你用你的佛法供養法界眾生,這是最實際、最有意義的。我覺得佛門的供佛齋僧,讓佛陀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歡喜日」在21世紀當中作為全面的歡喜日,我們把當時的靈山聖會、祇園重光,透過供佛齋僧代代相續、燈燈相傳,也期望七月的中元普度不再只是一個排場、一個儀式、一個請客吃飯,而是有更好的內容與素質……。

很高興藉著今天這一場的講座,把我對七月的看法和見地和大家分享。也許馬來西亞和台灣某些文化不盡相同,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台灣有些文化不可取,但是可以當作一面鏡子,同樣的,台灣的全國供佛齋僧就可以讓馬來西亞取鏡。見賢思齊、見不賢反自省,如果有好的、值得學習的,我們不妨複製,用來參考,如果對方做的是不好的,我們就當一面鏡子來擇善、來借鏡。當然今天我們以「中元普度知多少」從佛教的供佛齋僧,從目犍連救母到光目孝女、地藏菩薩的格局來談七月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我們身為佛教徒、三寶弟子,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猶在,我們對下一代要進行甚麼樣的感召?甚麼樣的影響?就從七月份的鬼月,我們慢慢地來淨化、移風易俗。

感謝大家今天的列席,也感謝滿香法師給我機會來談「中元普度知多少」探看佛教的信仰,也藉此機會懇請大慈大悲的地藏菩薩,加被我們的大眾都能夠蒙受菩薩的威德力,讓我們:業障消除、福慧增長、隨心滿願、闔家平安。阿彌陀佛。

我們把今天功德做一個回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6.jpg   12.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