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週記(六七七)寧靜 來自於學會獨處 109.4.4

2019冠狀病毒的擴散、確診病例的暴增,國與國之間早已築起「防火牆」,唯恐境外感染大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趨勢,故國外許多地方採取了兩至四星期「封城」暫時性的出入管制;馬來西亞便是在短暫時間宣佈的國家之一。

其實要從原本的工作正常、生活安定,一下子被政府強制「居家管理」,除了囤積貨物、儲備資糧之外,大概就是無法善用時間,從動態打入靜態的深淵;大抵有悶得慌、無聊透頂、度日如年的感覺。尤其對時下的年輕人,衝鋒陷陣業務型卻又帶點工作狂的人格特質,這樣在家"服監"有期期徒刑的宣判,簡直是要老命!

透過網際網路,平時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如今倒也勤於噓寒問暖,在社交平台頻頻出招、打卡。我想出家與在家的是不同的世界,前者探索內在,後者追逐外境。出家重解脫道,在家求增上心;前者享受寧靜,後者重視擁有!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出家像在家,有些居士懂修行,最大的區隔是「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

1.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看似居家管理行動受到限制,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既不能改變非常時期的對治之道,那就視它為過年的長假,佛學者當作閉關期、僧團提前結夏安居;都是轉念最好的收穫。獨處!是學習如何與心對話,那麼「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智」便是生命的飽滿與圓熟。而這定慧等持的善思維,了解世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真諦,便能明白攝心守意、息諸妄緣的重要。甚至從某個角度來看,難得身體可以休息、心靈得以沉澱,親情獲得相聚、地球終能稍獲喘息;所以這便是疫情帶來"焉知非福"的理解和思維。

雖然台灣並沒有實施封城,目前尚未爆發社區感染的疑慮,但嫁接十幾年前SARS疫情的經驗,我們從「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當中浴火重生。由此可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不管命運、國運,都是在瞬息萬變,我們應當學習不是抱怨訴苦,而是覺察內心是否依然平靜、自在?處變不驚?這都是難得的經驗法則!當內心寧靜淡定,往往較能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不被外境所轉。所謂"以不變應萬變",是累積了客觀條件的觀察,在《禮記·大學》篇裡也提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些古聖先賢的智慧與觀察,當是目前大家面對生活些許不方便該有的思考方針。如果:休息是為走更走遠的路,那不妨視這個疫情是對地球的獻禮,國與國之間暫時性──「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務實性的作法。既然如此,寧靜!來自於學會獨處,便是機遇帶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這段時間以來,沒有國外的弘法自己可以多看一點書,進德修業。陪陪堂上雙親與家人共餐互動,甚至樓上的有機菜園在芸華師姐細心的照顧下,更顯綠意盎然、生生不息!終於可以緩緩步伐重新去思考忙碌的意義,原來「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說的不只是退後的人生,還有清淨、感恩的心──歲月靜好!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