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六七八)慎終追遠的孝道… 109.4.11

清明節連續四天假期,保有了華人慎終追遠、掃墓祭祖的習俗,或者因為時代的變遷,永久塔位得以經常瞻仰,不用飽受荒草漫漫的歷史輪迴。甚至春秋二季的報恩法會,在飲水思源、弘揚孝道精神,佛教的移風易俗、安定人心可說是提供更好的選擇!

比方,傳統入土為安受限台灣土地面積的關係,因為寺院的塔位由來已久,而政府獨自經營的公塔,乃至民間企業化的管理,土葬的方式已經縮小至全省百分之五以下,葬儀有了與時俱進的改變。不但節省空間、經費,還能讓子孫隨著自身的經濟能力或信仰,用他們的方式來緬懷祖先的恩澤。甚至有格局、有智慧者,藉此參加寺院的「清明報恩法會」,引領他們恭聆妙法、一心受度。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讓孝道的文化不再停留物質祭拜、甘脂供養,而是透過佛法的引導,或是讓亡靈放下內心的俗慮牽掛,或是明白四大皆空、五蘊非我,願意棄貪嗔癡、蠲除罪法;終能「脫離三毒苦,迎接來世福」──得生西方去,蓮花朵朵開,花開無數葉,葉葉見如來。這才是佛教提倡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的真實義!

這次清明節我應如來之家覺欣法師的邀請,四月三日在其道場圓滿清明法會、隔天為如來之家前會長蘇繼榮之母蘇張阿滿老菩薩,主持「三時繫念」與告別式。讓一生篤信佛教在睡夢中與世長辭的老菩薩,以身教信仰傳燈,用慈悲喜捨感召家族學佛護持三寶,宛如《普門品》所言:「應以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得到隨心滿願、真實不虛的印證。

我常在想:人是感情的動物,身為子女晚輩大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和喟嘆。自古:「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傷感,哪怕「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借酒澆愁愁更愁,都是人之常情。而如今蘇老菩薩的捨報安詳,正因為她茹素念佛──「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得生彼國」,讓家眷深信:佛慈廣大、感應無差……

從慎終追遠的祭祖文化,到生死兩相安的佛法信仰,一個是社會例行卻一成不變的習俗,一個是用命影響命的提升與轉化。前者是約定俗成的虔誠拜拜、寄予思念情懷,而後者則把孝道擴及「六道眷屬」:情無情,同於種智!從血濃於水的生育之恩、養育之情,希望在學佛之後開始有"畢竟常樂"的修為和祝福;而非只是停留在祭拜祖先「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祈求與循環而已。

在《父母恩重難報經》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誦此經,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獄人。』由此說明孝道不應只是停在儀式外表,而是對真理的宣揚、代父母禮懺供養、布施修福等善行,才能真正如法帶給亡者功德利益!

感謝家屬豎立很好的孝道典範,帶領兒孫虔誠參與佛事、廣修供養,尊重老菩薩的生前風範,不殺生、簡單不失莊嚴的布置,令人心生歡喜,同時讓捻香致意的親朋好友印象深刻……。原來慎終追遠是把過往親人的閫範長存,生前的善行遺愛人間,甚至是開枝散葉、源遠流長;那才真正懂得盡孝之人。

11.jpg  12.jpg  13.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