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九十三)他鄉作故鄉                     97.12.13

    在鶯歌、三峽兩地來來去去,有時到東勢短暫充電,一覺醒來第一念頭~~現在身在何處?或許對一個長期居家的人而言,生活的動線是規律、單一,因此很難體會雲水僧涯的變數。原始佛教對頭陀苦行的樹下一宿,本意即是去除對外在環境的執著,或貪圖方便享受;或懈怠不思精進。因此叢林僧團工作要輪調,寮房一段時間也要更換,一方面滾石不長苔,不要停滯於現狀,再則以「無常」去適應和接受,此「出家、無家處處家」的豁達、自在;培養隨遇而安的性格!

    其實成長的過程,少小離鄉的背景談不上顛沛流離,卻也在修行的道上,體會他鄉作故鄉的安然。信徒有時問我:「喜歡鶯歌還是三峽?」我回答:「在鶯歌喜歡鶯歌,在三峽喜歡三峽。」他們認爲有點貪心,事實上我想表達的是:享有的思想不是強求的觀念,重視因緣、活在當下:亦即禪門祖師:「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體會。

18.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鶯歌也好三峽也罷,它都只是我人生的驛站,甚至東勢或者過完農曆年的八德「安安佛堂觀音寺」,應仁聖老法師的邀約前往安單、叨擾。這一切不過是「風吹到哪裡就走到哪裡」,因緣所在之處,即是身心安住之所。他鄉作故鄉──人生瀟灑走一回,「心無罣礙」不正是學佛「一朝風月、萬里晴空」的寫照?

    圓寂多時的慈航老菩薩曾經開示:「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可見一個修行的人,心的明白、安定最為重要。心安就能平安,外在的一切都會變化,「諸法無我」了解緣生緣滅、聚散無常,反而可以更坦然面對外在的遷流幻化,了然於心、如如不動。勿以物喜,勿以己悲;便可超然物外,活出生命的本然與實質!

    每一次對素昧平生的亡者誦經回向,我總不忘告訴家屬:「人的往生就像搬家一樣,舊的軀殼換新的軀殼,當住所已經老舊不堪,您是眷戀捨不得搬,還是會找新家來住?往生又如移民,從此國土到他世界,從五濁惡世到西方極樂,我們願意繼續生死輪迴?或者得生西方、花開見佛呢?當一個人對世間念念不忘,對親情俗緣難以割捨,就算阿彌陀佛親自迎接,亡者仍舊顛倒夢想,是我們自認愛他的親屬所樂見的嗎?」

    中國人落地歸根的觀念由來已久,不能客死他鄉非得安葬故土,因此必須勞師動眾、大費周章把亡者想盡辦法帶回戶籍所在地。是風俗民情的傳統,也是人們情感的依戀不捨,為何不能「他鄉作故鄉」,與另一方鄉鎮結緣,與佛國接軌,只爲了人不親土親?或者是害怕改變,作繭自縛呢?

    而這種畫地自限、地域觀念,往往讓自己固執的毫無轉圜空間,甚至如此的壓力讓別人喘不過氣來。《法華經》佛陀愷切的開導:「見六道眾生,貪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給了我們生命的反思:活的明白勝於對死的執著!

1.jpg 11.jpg 12.jpg 13.jpg 16.jpg  

20.jpg 21.jpg 22.jpg 24.jpg 2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