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八正道的人間佛教(系列三之一)

演講時間:2017.6.11   晚上7:30

演講地點:東馬古晉倫樂佛教會

為了表示我們對佛法的恭敬虔誠,大家跟我合掌稱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家晚上好。很高興今天承蒙慈雲正信佛教會促成在倫樂佛教會第二次的佛學講座,很榮幸邀約我們的主席還有佛友可以撥空蒞臨這一場佛法的分享會,我將主題訂為「八正道的人間佛教」。

首先我們先要來談什麼叫做「人間佛教」,大概在座各位都知道2500多年前,佛法從印度傳承到世界各地,分別以南傳、北傳、大乘、小乘、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區隔,但這一些佛教都在人間展現佛法的妙諦,誠如世尊開悟所講的-「奇哉!奇哉!眾生皆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雖然我們和佛祖時代落差有2500多年,但是最起碼佛陀在入滅之前曾經說過:「已度眾生皆已度盡,而未度眾生都種下得度的因緣。」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我們都是佛陀那些已種下得度因緣的有緣眾生。

既然回歸到佛教,我們就從這個地方來切入,佛教到底跟我們有甚麼關係?這2500多年來中華文化產生甚麼微妙的變化?你們有沒有想過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有很多佛教的影子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卻不知是從佛教來的。比如說我們的俗語,你們聽過「心心相印」嗎?心心相印不是指男女間的情感一切盡在不言中,這句成語是佛陀以心印心,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公案,當時與會的僧眾沒有人理解佛陀葫蘆裡面賣的是甚麼藥,只有迦葉投以微笑,佛陀十分讚許。從這個公案裡面,佛陀對於迦葉尊者這麼高的意境,要讓半座給迦葉尊者,當然作為學生還是很謙卑的婉拒,這一個那麼有禪機有意境的公案,後來「以心印心」成為禪宗傳到中國,經過千百年之後的美談,「以心印心」可以沿用為所謂的心心相印」。

15.jpg   

佛教與中華文化的水乳交融

大家聽過「天女散花」嗎?跟它有一點雷同叫做「天花亂墜」,「天花亂墜」是梁武帝時代有位法師說法十分的微妙,同時空中有很多的花從上紛紛的墜落,從維摩詰經的「天女散花」到剛剛所講的梁武帝禮請法師大開法筵,「天花亂墜」後來被引申為凡事滔滔不絕,表裡不一叫做「天花亂墜」,這跟它的原意是有很大的出入。有句話你們也聽過叫做「胡說八道」,今天我們是講八正道,不是胡說八道,但是「胡說八道」真的跟我們今天的主題有淵源,「胡說八道」是說當時佛法從印度傳來,有印度僧人來中國,因為語言不通,我們聽不懂他的語言,對他闡述的八正道有聽沒有懂,所以後來的人就把這些僧人講述佛法叫做「胡說八道」,如果你不相信,可以透過網路去查這句成語原來的典故。

日常生活包括我們在勉勵一個人成功必須透過努力,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不二法門」這句成語是維摩詰經中所衍伸出來的,不只是語言成語影響、灌溉中國文化,甚至於戲曲,西遊記裡面孫悟空引領著唐三藏,也就是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當中除了那些妖魔鬼怪之外,觀世音菩薩三不五時要露臉,有時也把如來佛請出來,諸佛菩薩在西遊記裡面所占的篇幅章節其實很多的。 

甚至於在紅樓夢裡的一道一僧的好了歌,寫得多美多好,多有意義,藉著十二金釵的事件詮釋世間的苦痛無常,佛教影響的還不只戲曲小說,甚至貿易。當時的絲綢之路是生意往來的必經途徑,當時唐朝的玄奘大師從長安出去,經過十九年,抱持著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方一步生的決心,後來到印度只有他一個人,可是他的悟性、他的努力是那爛陀大學高材生,是第一名來著。

甚至於<<大唐西域記>>才是玄奘大師親手所寫的,所記載的是從中國絲路沿途到西天(印度)取經,每個地方的地理位置、風俗民情,文化習慣等等做很詳細的記載,也許他就是我們最早先旅遊遊記的源頭,佛教不只是影響貿易而已,甚至帶動了朝聖的品質,中國四大名山:九華山、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都是佛教徒一生都渴望前往朝聖的,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正覺塔的開悟,也讓全球的佛教徒視為一生最起碼要去朝聖一次的地方,從這些點點滴滴,還有我們的飲食,有沒有想過芫荽(香菜)、胡椒、茄子、番茄、菠蘿,這些原產地都不是中國,都是從印度傳來的,都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水乳相融,我們一直以為是華人的東西,事實不然。

佛教影響的還不只這些,我們吃素的文化可以說引領世界潮流,剛剛我跟主席說:我們倫樂佛教會個個都是臥虎藏龍,可以開幾家素食連鎖店都不為過,可見於吃素當然是一個佛教徒在受了菩薩戒之後,應該有的慈悲心、必修的功課,可是你知道因為吃素從梁武帝斷酒肉開始,千百年來慢慢在引領世界的飲食風尚。

以前提到吃素,人家會想那是老人家因為「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肪才吃素,清清腸胃,講到吃素,像我們這些在座年輕的佛門子弟,人家會說你哪個地方想不開?吃素是「呷嘸菜」,很多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才吃素。可是現在在所有醫學當中,認為吃素不但是有益健康,可以減少文明病、預防老人癡呆之外,當然前提是不能過多的油炸,有合成素料、葷食形狀和口感等等,但是最主要的是當我們在地球暖化、溫室效應,慢慢發覺到原來跟我們的飲食是脫離不了關係的,所以這些專家達人認為如果吃素救地球是我們亡羊補牢的不二法門,那麼這個風氣其實也是全民應該買單。所以在台灣這幾年推行週一無肉日,從學校、公司行號、政府機關開始來推動,這個飲食風氣也是從佛教開始拋磚引玉,跑在前面開始帶動的。

我們舉這一些都無非說明,雖然這些跟佛教有相關性,在我們生活當中已經密不可分了,但是我們很少想過,不管從戲曲、文學,從用語、詞彙,從住的,交通各方面都跟佛教有很大的淵源。

從早期出家人叫行腳托缽,現在提倡健走運動,出家人很早就在走了,走了2500多年了,現在認為最健康、最沒有運動傷害的就是健走,一天要走半個小時以上,不適合登山、爬山的老人家,健走是最好的,所以佛教在四威儀裡面說「行如風」,形容的不就是健走嗎?

佛教在我們整個社會乃至於國家,都在做一個引領風騷、帶動世界潮流的典範,只是佛教從不表達。

7.jpg

八正道的信仰入門

我今天透過「八正道的人間佛教」來證明「胡說八道」應該是「佛說八道」,讓大家能夠明白,原來最早先的「胡說八道」,「胡」是西域印度人的簡稱,今天所要講的「八正道的人間佛教」,又有甚麼淵源?甚麼關係?當然是有的。

我們知道當初佛陀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開悟之後,其實他並不想那麼早就轉法輪,因為他看到的世界剛好和眾生顛倒,佛陀認為修行很好,眾生認為修行很苦,佛陀認為五慾是煩惱的源頭,眾生認為五慾很好,就像現在有些人今朝有酒今朝醉,都是抱持著得過且過、及時行樂的思想觀念,所以佛陀認為就像倒影一樣,本體是正的,倒影是反的,透過天人的請法,依照經典的記載-天人認為管教不了自己的子女,請佛陀來管教、來轉法輪,佛陀在天人的三請之下,走下自己的金剛座,同時度化五比丘,在鹿野苑第一次初轉、三請十二行法輪。

我們說的四聖諦,你們的宗教導師在上<<成佛之道>>的時候應該有談過四聖諦,四聖諦分別是苦、集、滅、道,苦,「苦」是眾生從來到這個世間,從六道輪迴,那是真實是苦,不可令樂,人的生命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

前四者是我們生命必經的,只要來到這個世間,生老病死沒有人能夠減免、能夠跳脫,至於愛別離是指我們來到原生家庭乃至於跟我們的同修,我們的朋友,有一天,人生無不散的宴席,就有愛別離苦,從我產生我的父母兄弟,家人朋友族群等等。從我產生我所,因此這個情感沒有辦法去淨化,我們就會因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內心的遺憾惋惜,來不及盡孝,或者說站在長輩白髮人送黑髮人,那種椎心之痛,是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是來自於一見你就討厭,再見你更傷心,我們從黃梅調裡面可以看得出為什麼過去有糾葛,冤親債主我們這輩子要成為同事朋友,所以黃梅調唱出彼此的心情。

甚麼是「求不得苦」?我們在這個世間努力地去汲汲營取,工作努力,讀書、就業都追求一個目標,比方說學生努力用功,希望得到好的成績,但是再怎麼努力都沒辦法得到一百分,苦不苦?很苦嘛!父母親的期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企業主不是養家活口而已,他要養他的員工,所以業績、同行的競爭…等等,當老闆也不輕鬆,那你說最單純的就是學校,校長輕不輕鬆?校長也有壓力的,今天如果有學生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在外面吸安非他命或者飆車,販賣毒品等非法行動,被抓到了,學校蒙不蒙羞?一定蒙羞,校長是學校的負責人,也一定會難過的。

22.jpg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舉這些例子就是說,在「求不得苦」裡面,我們很希望能夠滿足內心的希望,倘若滿你的希望,有一天也將流失。像是子女希望父母親能夠長命百歲,健健康康,但是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今天一個老人家跌倒了,做媳婦的,一定會很擔憂,昨天還好好的,今天就咳嗽了,住院了,這是不是我們所講的「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個「求不得苦」就算你求到了,有一天也畢竟會成為「壞苦」,會變壞。

然而這前面七者,都是「五蘊熾盛苦」,有我們這個肉身,老子講的「吾有大患,患吾有身。」因為我們有這個色身,才會引發不管是社會或者是生理的身心這樣的關聯,這樣的追憶,這樣的心情,如果沒有五蘊,沒有這個臭皮囊色身,前面的七者對我們而言毫無影響,所以這個八苦,所謂的苦,也是「四聖諦」的苦。

「集」是甚麼?集,就是原因,你為什麼會煩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可見這是三根本煩惱,因為「因惑造業,因業受苦」,惑就是煩惱、無明的總稱。

業是由意志力所推動的影響性,業不完全是不好,業有善業有惡業,我們佛教徒居士、大德們不是聞法之後要能三皈五戒,進行身口意三業的淨化和戒體的護持嗎?五戒涵蓋十善業,業是由意志力所推動的影響力,所以從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出發、驅動,當我們的身口意是善的,憑著這個善業就算是沒有到極樂世界,你也具備了做人的條件跟因緣,這個業如果不是善的,就是惡的。比如說一些年輕人沒有好好的明辨是非善惡,交了不好的朋友,被人引誘犯罪,鋌而走險最後鋃鐺入獄,所以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形成所謂因惑造業,因業受苦。假如他在監獄裡面又不思反省,每天都抱怨訴苦,每天心生怨悶,甚至想著出牢獄後怎麼去復仇,這個苦又加深了迷惑的格局,迷惑越來越深,煩惱越來越多,牽引你的身口意上又去驅動,又再紮根,又去產生更大的力量,影響你去造業,你的業又再一次灌溉苦的濃厚度。

所以剛剛講的,我們介紹四聖諦的「集」,就是原因的意思。

我們剛剛吃飯覺得好吃的那個念頭,讓我們的心情很愉悅,身心精神很飽滿,如果今天你吃了一口覺得不好吃,皺眉頭,覺得這麼差的手藝怎麼搬到佛教會來,那只是你個人認知,可是你的煩惱種子已經開始在萌芽茁壯,可見業的影響性是你自己要去學習怎麼觀察。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說,「南閻浮提菩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在我們娑婆世界芸芸眾生的身上,善業比較少,惡業比較多。當然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倡三皈五戒,你除了皈依之後也進求戒法,五戒不侵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的前四戒佛門稱之為「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基本上殺、盜、淫、妄就跟社會上的法律相牴觸,你可以殺人嗎,殺人要償命,佛教的因果經也講:今世吃人半斤,來世要還人八兩,這是因果的相續性,所以我們可以明白這不是佛教的恐嚇,而是佛教詮釋「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13.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ok5558 的頭像
    book5558

    菩提心易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