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jpg  

當生命遇見佛法(上)

時間:2017年6月27日

地點:馬來西亞「聚句」民宿

為了表示我們對佛法的恭敬以及對聞法的歡喜心,請大家跟我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首先很感謝歲權居士的邀約,藉這個機會和平台來跟我們座下的善男子、善女人結這次的法緣。

華人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父母是我們成長和陪伴的搖籃,在他們的庇蔭栽培之下,我們得到很好的觀念、行為。「出外靠朋友」則說明四海之內皆兄弟,「遠親不如近鄰」近鄰的意思是跟我們相識、相知、相惜的朋友。所以我也覺得能來到這個地方,對應了「今日一照面,多少香火緣」的說法。所以今天的題目「當生命遇見佛法」,父母固然很重要,但畢竟我們要離開父母,在外謀生或者組織家庭,跟父母親的緣分就越來越淡,在外靠朋友固然很好,但我們也常聽說「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老,靠自己最好。」為什麼要靠自己?其實就像佛入滅之前,他曾經接受阿難的提問,阿難問「佛陀你住世的時候,我們以您為老師,您入滅之後,我們要以甚麼為依循?有沒有可以依靠憑藉的?」

佛陀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意思是說,你除了依靠佛法,依靠你自己之外,沒有其它的你可以真正依靠。所以剛才說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其實都是人短暫的因緣。當我們生命遇到佛法的時候,你的思維跟際遇就會截然的不同。

1.jpg  

佛教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我們從剛剛的舉證明白一個道理,原來我們這一輩子所享有的福報,所面對的逆境都是上一輩子以因托緣,果報還自受,而你想知道來世會投胎到哪一道,是善報?是惡報?事實上果的同時就是因的展現。因此很恭喜大家「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生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時渡此生?」如此說來,佛法對我們人生可以說影響深遠,只是我們沒有這種難遭難遇的心情!

我思故我在  際遇大不同

每一次佛教徒在誦經的時候,都有一個<<開經偈>>,據說是唐朝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她崇敬佛法,對三寶護持,當然她個人對政治國家的影響力,兩面評價在人間,但最起碼她也寫下了這一個流傳千古的開經偈,成為佛教徒在誦經之前的一個讚法的依據。<<開經偈>>怎麼講呢?「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剛剛我們念過,作為今天的序幕。

為什麼這「百千萬劫難遭遇」?你們看今天的講座訂得很倉促,剛好遇到馬來西亞的回教年,有的人出國可能要一兩天才回來,但你們反而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沒出國的反而賺到了,你也不要覺得說「不會呀!現在透過電視頻道、網路、卡帶、CD、MP3聽聞佛法好像不是很困難。」是,我們接觸的媒介越來越多,可是我們「願解如來真實義」的功夫其實是不夠的。

以前達摩祖師一葦渡江來中國,因為跟梁武帝話不投機半句多,從此走進了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待接法的有緣人!而後來二祖慧可雪中站立、斷臂求法,七天七夜以明志自己求道的決心,感動了達摩祖師,從山洞裡面走出來;因為他認為慧可是個慕道而來、慕法而來的有心人。

16.jpg  

如果沒有當年的慧可接下禪宗的棒子,達摩祖師也有可能終其一生都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這不就應了華人所講的「命中若有終須有,命中若無莫強求。」二祖慧可跟達摩祖師的相遇,正如今晚我跟各位的緣分。「今日一照面,多少香火緣」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自有安排的。就像在馬來西亞,多少人口?多少人學佛?可是我們常常就擦身而過,「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如果你搭乘交通工具,坐船、搭飛機,跟你比鄰而坐的乘客你可能一句話都沒跟他講過,可是我從台灣來到吉隆坡要四個小時五十分鐘,如果從雅加達轉機又多幾個鐘頭,可是我們可以在今天晚上談起「當生命遇見佛法」,改變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之外,也增加了我們對「願解如來真實義」的思維,佛法對我們的一生到底有甚麼影響深遠的關鍵呢?從聆聽這一場講座,開始我們的理解。

一個人有沒有學佛,有沒有很認真面對他內心的世界其實很重要。如果我們做個問卷調查,馬來西亞除了本身的回教信仰之外,應該以佛教信仰最普遍,因為馬來西亞也有道教信仰,道教教友也認為自己屬於佛教徒,而且以佛教的包容,心包太虛,量周三界是無遠弗屆的。從印度傳承到中國到世界各地遍地開花,它一直是存在的,只是我們不知道原來這叫佛法。

佛的意思就是「覺」,佛不是講說他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嗎?覺悟的道路上,他已經到了究竟、解脫。佛陀不說他是萬能的神,萬能的佛。因為佛陀體證世出、世間法。

2.jpg  

從剛剛的介紹裡面,為什麼認識佛法,體證佛法是很重要的?既然佛法是覺悟的宗教,那試問你學佛之後,你有沒有探觸到內心的改變?可能你自己不覺得,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奉行佛法的人,在外人會覺得你真的不一樣,不管是氣質、觀念、想法,乃至於言行舉止,就像一個佛教徒。

但是佛教徒不是拿來標榜,有些人覺得受了菩薩戒功德很大,有樣學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法師之外,他要站第一排共修,當然我們對菩薩戒應該要尊敬、禮讓,但是不是自己受了菩薩戒的人就洋洋得意,沾沾自喜。那麼你沒有真正了解甚麼是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譯為「覺有情」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修行者。我們每天恭念《般若心經》當中提到:心無罣礙,當你在爭先恐後,在乎排名,那你就心有罣礙。菩薩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菩薩是要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當你的我相沒有辦法調伏,沒有辦法慢慢的淡化、淨化,反而因為受了菩薩戒而貢高我慢,張揚自己的習性。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佛陀時代,有一位賓頭盧尊者,這位尊者他在佛陀住世的時候因為證得神通,有一天就在群眾起鬨當中,用神通演化種種變化,好聽叫做「恆順眾生」,但是從佛陀的解讀來看,就是他內心當中還是不能擺脫習性,佛陀就告誡他,從今以後你不能進入涅槃,只能在人天中;接受世間供養。從這位尊者的身上看到甚麼?就是當我們有一點的才能、才華、才藝的時候,我們會不會忘了我是誰?所以菩薩就像飽滿的稻穗頭是低的,只有剛冒出芽,青澀的稻穗才是不可一世。你真的覺得自己是佛教徒,但是你有「願解如來真實義」嗎?

假如在內心世界裡面,你所追求的佛法只是「換湯不換藥」,甚麼叫「換湯不換藥」?你在世間法比不過別人,既沒錢也沒勢,所以你不能做領袖,那我只有透過受菩薩戒,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受了菩薩戒就可以排最前面了,那是一種不自覺的習性,所以佛法對你來講是一種交易,透過受戒這件事情,你沒有看到你內心世界。

水懺釋冤結  國師示教化

為什麼佛陀禁止賓頭盧尊者進入涅槃?因為當你內心有貢高我慢時候,就像當初「水懺」當中的男主角,悟達國師的典故,悟達國師十世出家的修為,錯殺晁錯的袁盎,是給我們很好的警惕、示現。十世的出家修為尚且因為一次的貢高我慢讓這一個人面瘡得以趁虛而入,折騰得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看看<<地藏經>>裡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換言之,佛法的高僧尚且察覺他的起心動念,更何況在座包括我在內的薄地凡夫。但是佛法也告訴我們「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不怕我們的念頭起起伏伏,怕得是我們的覺察功夫太慢了,甚至沒有自我觀照的本能,所以剛剛講的悟達國師其實他是一個菩薩來的,十世的修為是因為心的「只怕覺照遲。」。

我覺得悟達國師行百里半九十,怎麼會因為這一個驕慢心,讓累世百劫的冤親債主趁虛而入?」但是起碼他從「水懺」的現身說法來告訴我們一件事實,那就是「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

如果悟達國師的公案是一個事件,是一個示現,那你想一想,我們的人生面對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我們憑甚麼去怨天尤人?想當然爾,那個是果報還自受。有時候面對這些考驗,佛教徒說我從此吃素、受戒、皈依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還早的。佛陀都有十種業報,更何況我們是薄地凡夫,但是如果你對佛法抱持著善思維的話,那你就會「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秧。」所以你豁達了、明白了這都是過去的依因托緣,果報還自受,讓我們學習平靜、自在、淡定。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思維,你的因惑造業,因業受苦又加大了迷惑的格局。

18.jpg  

隨緣消舊業一直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歡喜做甘願受。」你面對逆境來的時候你了知,平靜的看待,不要再抱怨訴苦,競爭比較,不要再做無謂的指責,自己欠缺的是反省的功夫,而「莫再造新秧」就是智慧,你已經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從意識的循回,痛苦的輪迴,讓你得到教訓了。我就要學習像顏回一樣的不貳過,不第二次犯同樣的錯誤了,我們不是講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必改善莫大焉。」人這一生都不犯過的,我看是微乎其微!但重點是如果我們透過佛法來反省觀照,犯過了沒關係,我們有很多的「懺」。「水懺」、「金剛寶懺」、「梁皇寶懺」透過這個「懺」我們來修行,所謂的「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這樣「懺」有效嗎?我拜一個「懺」就可以解冤釋結?這個「懺」要拜到哪個時候?我過去宿業才能一乾二淨?

首先你要認識「此心能造此心消」。業,不完全是不好的,業,有惡業有善業,凡是用意志力推動的影響性我們叫做「業」,身業、口業,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慣性、一種模式,一種對未來的習性。比方說你們喜歡聞法、喜歡上課,在普賢十大願中叫做「常隨佛學」。我想佛子舍辦很多的課程,也就是希望社會大眾不是來這個地方吃吃喝喝,解決民生問題而已,要有心裡的資糧。<<阿彌陀經>>講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為什麼把善根排在前面?沒有善根我們就沒有辦法持續正念修行,你現今所有的享受都是一時的,沒有辦法永久,唯有善根智慧「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是普遍真理,你存了幾億、幾兆好了,可以帶到來世去嗎?不行。你能帶去的是你這一輩子的行為模式、福德因緣,或者你造作的善、惡業等等。

你這輩子喜歡聽經聞法,你就跟常隨佛學的人相應,華人講「物以類聚」,喝酒的找喝酒的,打牌的找打牌的,愛shopping的找團購的,這不就是「物以類聚嗎」頻率磁場相近。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辦這個課程,相應的就會來,這就是<<彌陀經>>所講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來的人喜歡聽經聞法,包括了每天的三皈依:「自皈依法,但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回到剛剛我們討論的主題,我解讀悟達國師他十世的修行,是菩薩的示現。好比佛陀要入滅之前,他曾經接受了純陀的供養,吃了有毒的菇,但是佛陀知道當事者他是無心的,不是謀害,所以就要求這個別人不可以吃,只有他可以吃。他要用這個模式來進入涅槃,這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草,佛陀他自己心知肚明。希望「恆順因緣」,不讓純陀加深自責。

當我們在佛法裡面能夠善思維之後,你對於「莫再造新秧」,你開始會去思維了,到底我們學佛這麼久,我的個性、脾氣等等有沒有蠲除、盡淨?

3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ok5558 的頭像
    book5558

    菩提心易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