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六二六)梁皇再懺 唯願亡靈往西遊 108.4.13

清明法會是佛門報恩思想的提升,從以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悲苦當中,藉著祭祖掃墓來追思、緬懷。固然「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種遺憾,但透過佛法的理解:人生無不散的宴席,珍惜善待身邊的親人,感恩幫助我們的貴人;這就是世人常說的緣分「不在於天長地久,而在於曾經擁有」……。

今日在甲洞講堂舉辦清明孝親報恩法會與三時繫念佛事,圓滿了三年的承諾。與慧忠、乘慈、開薰三位法師,感謝負責人滿香法師的邀約,共同成就這一殊勝的因緣。回顧自己一年下來最少也拜了五部的梁皇寶懺,它不僅文字優美、意義深遠,光是經文:「如諸佛菩薩所知所見,罪惡多少?今日至心稽顙求哀;慚愧懺悔」往往令人深深動容!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華人對過親人的思念,往往停滯在哀傷、自責等憂悲苦惱的情緒,無法抽離、不能放下。而高僧大德透過十卷的內容,對人生輪迴、因果業報有極深的反省與描述。如卷五所言:「內懷慚愧悲暢於外,起二種心則無罪不滅。何者二種心?一慚二愧。慚者慚天,愧者愧地;慚者自能懺悔滅諸怨懟,愧者能較他人,解諸結縛。慚者能教眾善,愧者能見隨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以是二法能令行人得無礙樂。」

千百年來御製梁皇寶懺,從梁武帝帶領文武百官,親自為因瞋、慢、疑的皇后郗氏墮落蟒蛇身,齋戒沐浴、虔誠禮懺,終能:「滅了冤、懺了罪,脫苦生叨利」而傳為不朽佳話!日後出家僧侶則以「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作為個人進德修業的法門。對社會豎立「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的理性信仰、因果排序。讓「舉三尺有神明、不是不報時機未到」,有了系統、次第的思想架構,理事圓融的清楚舉證!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生命的流轉宛如花開花落般的自然,情感是人類「發乎情、止乎禮」一輩子應當學習的功課。"發乎情"是慈悲,因為「業海茫茫、罪山汲汲;匪憑發露、遏遂消除?」在不忍眾生因惑造業、因業受苦的前提,興起了拔苦給樂的覺有情;也就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而"止乎禮"相當菩薩以空性慧,以智化情,不讓三毒熾盛、情感氾濫,故菩薩的尋聲救苦方能: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種種的方便善巧都是「拔苦給樂」的具體說明。

清明孝親報恩法會,喜見社會風氣經過信仰提升、佛法教化,走出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感傷。取而代之的是「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那是一種對生命的覺醒、輪迴之苦的悲願宏深,藉由一部梁皇寶懺應機說法,"唯願亡靈往西遊,法雲地菩薩;慈悲哀納受"。而最終再輔以三時繫念的加行,讓"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了卻家屬內心的糾結、看見「華外玉雞啼曉日,遠迎新佛奉慈威」的希望……。

常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一場生死兩相安的祝福,梁皇再懺祈願所有正薦當齋眾亡靈:佛慈廣大,感應無差,寂光三昧遍河沙,願不離伽耶,降福齋家,金地湧蓮花……。

26.jpg 25.jpg 27.jpg 28.jpg 29.jpg  

31.jpg 32.jpg 33.jpg 35.jpg 34.jpg  

6.jpg 12.jpg 18.jpg 24.jpg 30.jpg  

36.jpg 3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ok5558 的頭像
    book5558

    菩提心易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