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七一八)閱讀 寒冬的智慧火苗110.1.16

北台灣最近""意翩翩,氣候""態經常更新,已達嚴防寒害、霜害的程度,這臘月寒冬,讓街頭巷尾「冷」──「靜」不少!我本就不是習慣喧嘩、愛熱鬧的個性,依因托緣,連續的下雨天讓自己更能把握「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精神要義。除了周六南下魚池法林禪寺,主持隔天八關齋戒下午的「三時繫念」、嘗試以「繫念十講」闡揚中峰國師淨土法門的現代意義。幾乎閱讀書籍、飽覽人間福報、誦持《華嚴經》後的靜坐,便成為本週最愛的首選……

朱熹的《觀書有感》借景說法,既不落俗無套又傳遞了思想的活絡和清新,誠如原詩的提示: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讀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並能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的那種靈氣流動,甚至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真實感受。

宋朝著名文學家黃庭堅,他有一句千古名言,至今傳誦不已「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便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乏味」,提醒世人倘若一個人生活沒有與文字互動、沒有文化精神的提升,那是好比三天沒就觸到書本真理的滋潤,便覺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我不敢言愛書成癡,但喜歡閱讀不同的書籍增廣見聞,暢遊作者的思路領域。或感情豐沛、或條理分明、或簡明扼要、或系列選集,不同的書就像認識不同的朋友。可以精讀略讀、瀏覽咀嚼,尤其郁方家訂的《人間福報》,更像是認識十幾年的老朋友……

我總是找到一點閒暇時間,把閱讀幾份的報導視為收集好紅利點數般的欣喜;獨自在精舍享受「僧人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快樂。在世界的萬花筒裡,唯有一份沒有批評謾罵的喧鬧、沒有黨派對立的煙硝味,卻能客觀理性的報導。《人間福報》貼近了民眾所知所想、所愛所要的需求,不僅是媒體界的一股清流、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重要的是蒐羅世界萬象,打開視野、拓展格局,讓我們學習尊重不同的文化;接納未知的全新領域……

去年十一月一號,一場「跟著華嚴經去旅行」的座談會,被主辦單位的願心與毅力深受感動,所以也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完成「百部華嚴」的目標。每天受持一卷的八十天才能完成一部,還是滿心歡喜有深入經藏的機會。培養專注力與換氣的要領,更能透過聞薰習得已契入"富貴華嚴"的堂奧!隨著早晚的課誦,本周終於完成立願以來的第一部功課,尤其是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彷彿自己身歷其境、隨文觀想;進入不可思議的法界同霑法喜一般。或許「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正是寒冬「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另一項收穫吧!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