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二十七)在獨處中遇見知音             96.9.10

    現代的社會步調越來越緊湊,人們對於外在物質條件的習慣性,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刻,顯得侷促不安!社會人士或因卡債問題,全家自殺;在校學生不被暸解而跳樓身亡;警察人員壓力過重,飲彈自盡……。對於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選擇逃避,結束自己寶貴的一生;甚至白髮人送黑髮人,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當然大環境今非昔比,但面對問題心態的調適,似乎說明人應該學習獨處,與心對話;培養正向的思考與面對事情解決問題的智慧、勇氣,成為現代的首要課題。年輕人高唱:「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小朋友一個人常常的口頭禪:「好無聊,好孤單。」年長者習慣於說出:「唉!人老珠黃不值錢。」臥病在床經常喟嘆:「早死早超生,免得拖累家人!」可見社會病了,人心也病了;而且病的不輕。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38.jpg 39.jpg 40.jpg    

    美學作家蔣勳先生最近有本新的著作『孤獨六講』,頗引起我的共鳴和認同。從小我就以自己「孤獨人」自居,自閉的個性與不善辭令,既沒有知心朋友,內心世界更像蕭瑟的冬季,灰暗而冰冷。於是乎驀然回首那段成長的時光,介於童年、青少年的過程,我也算是「憂鬱症」的病患吧!孤獨不是浪漫的情懷,更不解自己活在世上的意義和價值。慶幸踏進社會後,有幸學佛,親近善知識;仗佛光明,透過佛法的力量認清自我,重新學習獨處的藝術與品質。原來經營自己的起心動念,「觀自在」菩薩不是別人,而是屬於「願解如來真實義」的獨處智慧。

    人間福報在『孤獨六講』的書評寫著:「人因誤解孤獨而空虛寂寞,人因理解孤獨而圓滿豐沛。」生命有了巧遇知音的歡喜,正如釋迦牟尼佛、達摩祖師因為懂得孤獨,所以悟道;文學藝術創作者因為懂得孤獨,所以譜出優美的作品;思想家因為懂得孤獨,從而窺見大千世界的奧秘……,孤獨之於生命的完成,其實,是很重要的完成!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10.jpg  

    是不是這樣的性格使我走進了佛門,探索修行的內心世界,不願意隨從別人的意見起舞,不願意接受社會成見與刻板印象的枷鎖(如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的單一選題),而決定自己起身尋找、思考關於這生命的另ㄧ片天空,揮灑生命的彩筆;自己的路、自己走,何等的逍遙自在呀!

    蔣勳先生說:「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不禁使我想起佛門的閉關階段,是修行開悟者的敲門磚,所謂:「不破參,不出關。」面對一個人的獨處世界,它提供我們更多沉澱的空間,與心對話。達摩祖師嵩山少林寺的面壁九年,成為當時佛弟子景仰、追逐的對象。不慕名利,享受孤寂、孤寂享受;不愧是中國禪宗的一代祖師。釋迦牟尼佛七七四十九天的靜坐冥想,降伏內外魔軍,體證緣起空性,「一朝風月,萬里晴空。」佛法得以流傳,是佛陀面對獨處時應施無畏的精神,激動出般若智慧的火花,替迷茫眾生點燃無窮的光明和希望。

    又如結夏安居成就僧眾韜光養晦、自我沉潛的時機,才有修持方面的剋期取證和豐碩成果。僧自恣日、佛歡喜日,成為七月孝親報恩法會,供佛齋僧的由來!目蓮救母的得度因緣,正是他依照佛陀的指示,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四事供養結夏安居證果的羅漢,而有了美好的結局;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靜坐獨處是佛門一天當中,不能忽略的心地法門。不在於坐香的長短而是用對功夫!當面對外在的變化、衝擊,聽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安然或是空虛?平靜還是焦慮?自在或者困惑?喜悅還是苦悶?古德講:「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們是否習慣作慾望的奴隸,情緒的僕人?在夜闌人靜時需要夜夜笙歌來排遣寂寞,在夜店狂歡擺臀跳舞才能得到認同?甚至時下年輕人吸食安非他命、搖頭丸,飄飄然的虛幻裡,獲得些許的慰藉和滿足,只因為怕寂寞、很孤獨;或者不被了解,而讓青春變調、褪色。

    未學佛的我也是:「人因誤解孤獨而空虛寂寞。」因為不懂獨處,所以焦慮、恐慌、無所適從。對於儒家『大學』篇所說的一段話深有同感:「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這止、定、靜、安、慮、得的次第過程,正是佛門定慧雙修殊途同歸的地方。一個人經常喜歡獨處、體會孤獨,才能如理思維佛法的利益!是否這樣的心情通古貫今,每每在不同的經典當中都有如獲至寶的體悟和收穫。如『佛遺教經』釋尊告誡出家弟子:「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出家當發菩提心,但不意味在紅塵社會當中迷失自己,在喧鬧繁華中長養物慾的奢華和習氣。印光大師曾經勉勵出家眾要經常摸頭,無非提醒自己斷三千煩惱絲,欲出離三界苦,莫忘出家本意、職志;遠離愦鬧,獨處閑居,才能真正體會修行的妙諦! 

41.jpg 42.jpg 43.jpg 44.jpg 45.jpg  

46.jpg 47.jpg 48.jpg 49.jpg 50.jpg  

慶幸自己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透過若干年來對出家粗淺的體會,「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在獨處時空經常有禪悅法喜的感動,原來每天「心經」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流轉,在行住坐臥中傳達,在揚眉瞬目中展現,在白天,黑夜裡如影隨形,藉機說法。

人生三分之一的睡覺是獨處,十月懷胎在母親的子宮時是孤單,病榻中無人分擔苦痛也得獨自承受,乃至生命的列車開到終點站,依然必須下臺一鞠躬。但獨處時有人豁達、隨遇而安,生命因為理解孤獨而圓滿豐沛!我相信人生的旅程中唯有懂得與心對話,才會有巧遇知音的悸動和喜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