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70118_153925_7228.jpg 

圖片來源:【楊子佛教禮儀】官網:聖嚴法師的人間行腳故事(上)
http://www.leniency.com.tw/care_detail.php?id=384

佛法!創造生命的意義<<中>>

時間:2017年6月26日

地點:吉隆坡甲洞講堂

我們來看有些人吃素吃了一、二十年,晚年生病,醫生說你就是長期吃素,營養不良,你要吃心補心,吃肝補肝,吃腦補腦。華人常講,那你吃豬腦不就變豬腦?所以你看看你的價值觀,都是因為我的健康來自我長期吃素的緣故,這是單一的判斷,但是你要知道你的飲食難道只是吃素害你的嗎?去回顧你的烹調過程,你有沒有喜歡吃人工添加劑,油炸食品,合成的素料,還有你喜歡吃醃漬的東西,甚至於香酥脆的回鍋油,所以這個醫生武斷的評論,我們也認為有道理,最近頭暈目眩,走路會站不穩,可能是不夠營養,缺血缺鈣,去買一碗豬血糕來吃、豬心來燉。

從剛剛的舉例說明,你對吃心補心、吃乾補肝,認為要有營養,唯有吃葷食,對嗎?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台灣的高僧聖嚴法師,他是法鼓山的創辦人,若干年前圓寂了,他尚未圓寂前,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奔波、弘法。所以醫生就告訴他因為你某些器官的衰敗必須要洗腎,醫生也勸他現在換腎不是問題。要不要換腎?就不用洗腎。聖嚴法師說「不管是活體的捐腎,或者非法所得,我這一生走到現在,只知道願解如來真實義。」至於我的健康,命中若有終須有,命中若無莫強求。我不會動念要換腎,我很平靜地來面對,甚至來迎接我捨報的這一天到來。

當然洗腎終非是唯一的良策,但他走得很坦然、很自在,令人很景仰、很敬佩。聖嚴法師樹立了植存,樹葬的風氣,台灣早些年也推出樹葬,但是那個樹葬跟法鼓山所推動的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因為雖然把骨灰放在這個地方種下一棵樹苗,但是家屬就眷戀,在樹上掛上亡者的名字,就好像變成一個永久的牌位,把這棵樹當作自己往生親人的化身。但法鼓山的植存是你可以事先預約,但是你可能要等半年,因為法鼓山平均一個月只能容納兩百個,植存兩年之後,透過環保的自然分解,兩年之後才可以重複使用,這當中不涉及宗教、不立牌位、不做記號,你可以追思,但是不用唸佛。

我曾經和信徒實地參訪,也在植存的過程裡獲得震撼的感動,我真的看到植存的無我。首先是聖嚴法師身先士卒,他自己做很好的示範,他用:心安就能平安,用佛法的思維躬身實踐。他也交代「不要在我荼毘之後想要拿到甚麼舍利子,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且告訴弟子,現在如此,未來如此,法鼓山只要推動植存的一天,大家都要這樣做為藍本。

那一年聖嚴法師荼毘、植存之後,整個台灣報名的意願提高三分之一,因為一代偉人自己做了很好的示範。

舉這個例子是說,聖嚴法師在他自己的後事預立遺囑裡面,不放訃聞、不鋪張浪費,一切簡單隆重,依照傳統。還記得聖嚴法師是台灣最早先獲得博士學位的出家眾,他是禪宗的繼承人。有一天有一個學生問他,師父您學禪,有許多的學術著作,那您唸佛嗎?聖嚴法師回答:我當然唸佛,那您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嗎?我贊同,但不盡然一定要選擇西方極樂世界。他曾經跟弟子講,他會很快再到人世間,創建人間淨土。

images.jpg  

人生不滿百  常懷千歲憂

這些點點滴滴,大家或許不盡然瞭解,我只是舉聖嚴法師的例子,讓大家明白,原來連一位出家人都可以做到生死自在。他沒有任何的保留,法鼓山所有的一切,他名下的東西都有法統,該歸常住的歸常住,個人的衣物、器具,該布施的布施,該結緣的結緣。

我們想想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也就是我們的居士大德們,如果沒有學佛,我們自然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罣礙,很多的不捨。常常我們都會講說為誰辛苦為誰忙?等到有一天面臨躺在病榻上,或者人生有一天棺材都蓋了三分之二,那你去思索,我僅剩三分之一的時間,我可以做甚麼,我能夠像聖嚴法師這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嗎?原來五蘊都是因緣條件的組合,沒有一個實體性,地水火風都各自還原,本來自然元素。

我們舉一個在家,一個出家人的例子。另外我再舉一個單國璽主教,這是一位天主教的神父,他和星雲大師有很好的深交,年齡相差無幾的忘年之交。常常他也會去佛光山走走、交流。星雲大師也會抽空去看他。兩位不同的宗教不但可以對話,甚至彼此的祝福。

有一天單國璽主教經醫生診斷他得了肺腺癌,第一時間他晴天霹靂,他覺得我一生中為天主做這麼多事情,奉獻犧牲,犧牲奉獻,為什麼最後得癌症的是我?沉澱了一段時間,他就反問,為什麼不是我?如果癌症人人有機會,只是或然率而已,不是我「生死豁免」而是「世事難料」,為什麼好人不長命,代表不是好人,老天要把你收走,但是不行啊,我與其一天到晚在這地方無病呻吟,痛苦,數饅頭等日子,我為什麼不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他就問醫生「我到底還有多久的生命?」醫生以他的經驗法則來判斷,說中後期大概還有半年的生命,你想去玩就去散散心,要吃就吃好一點,享受剩餘的最後人生。單國璽主教他就想,吃也好、出國旅遊也好,平常因為工作已經出國了,吃也不過三餐溫飽,為什麼要重視這些物質條件,所以他就做了一個很重大的決定,他要走進校園監獄,進行人生的告別典禮演說,他要現身說法,從一個年輕人受到神的感召,投入了神職,在台灣四、五十年的心路歷程,隨著得到癌症心情的轉化,他願意去分享,一場接著一場,他整整講了四百場的講座。

從醫生判斷的半年後來多活了兩年,為生命創造了奇蹟。他沒有打嗎啡、沒有打止痛劑,他用意志力勸導受刑人,人生不要怨天尤人,他激勵曾經迷失在十字路口的年輕人、作姦犯科的邊緣人,希望他們迷途知返。第一次聽到他講演的人都流下感動的眼淚,知道今天來演講的人是一個來日無多的人,可是他依然願意散發生命光與熱,用最後生命的剩餘價值貢獻。

5944a23089a26.JPG  

人生大愛  不分國籍

除了這位單國璽主教之外,台灣還有一位丁松筠神父,我小的時候就看著光啟社這位丁松筠神父談吉他在電視上教ABC長大的,對他的認知相當有限,停留在童年的記憶。一直到五月底,丁神父以七十幾歲告別世間,從報導、網路瞭解這位丁神父,他在台灣整整待了四十多年,早先台灣對這些外籍神父申請身分證不是那麼容易,由於他熱愛台灣這塊土地,很多公益團體都邀約他講演、受訪,他也把自己當作台灣人。他愛台灣不是呼口號,記者訪問他為什麼不回到他的國家去?他說我這一身注定因為神職的關係,踏上台灣福爾摩沙這個寶島,我跟台灣有不解之緣,既來之則安之。那一次的採訪他說很高興,得到政府的許可,他即將得到台灣的身分證,但是在他領到身分證的前一天,就往生了。

他有位弟弟也從事神職工作,一個樂觀、一個木訥,一個活潑,一個安靜。在告別式上有很多教徒為他做禱告,他的弟弟也在告別式上講幾句話回顧他哥哥這一生在台灣的感情,所面對的逆境,他說四月份當哥哥因為心臟病必須開刀裝支架,他預寫了短短的遺囑內容是「請幫我告訴大家:我愛你們。」,弟弟說我哥哥很年輕就來台灣,當時台灣還是農業時代,這些神職人員來到台灣,窮鄉僻壤,到深山部落帶著原住民做彌撒、做禮拜,他是一步一腳印在耕耘他的信仰路,最後丁松筠神父雖然往生,我看了他的報導還有很多人不是因為信仰的層面,一樣對他懷念、景仰、不捨。

舉這些例子是在印證人一生的生命是脆弱的,諸行無常,唯一不變就是「變」這個真理,很多人在面對無常的到來,態度很重要。不管舉例的居士、聖嚴法師,兩位神父,他們都能夠從容不迫,瀟灑走一回,看淡生死。

我們這一堂課不是臨終關懷,好像很嚴肅,越聽心情越沉重,但是不可否認的,這是讓我們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在不同的領域裡面,我們是不是能夠有更深邃的思維,你人生來到這一期的生命裡面,你要做甚麼?你要修甚麼?佛陀以一大事因緣,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知見就是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見解 

而許多的佛教徒可能聽一些人云亦云的說詞,有的吃素,卻不盡然有正確的見解,剛才舉例當你生病的時候你會動搖吃素嗎?吃素是為長養慈悲心,不與眾生結惡緣,所以你選擇了對這個地球傷害最少的食物,這就是正知見。誠如剛才舉證的,聖嚴法師他認為如果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我何苦把我自己的健康,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正知灼見!鏗鏘有力!

你想一想,有時候人過得很自私,過得很貪婪,如果我們沒有學佛,這一輩子在追求名權利養,油門一踩到底,不懂得踩剎車的;不會去思索為誰辛苦為誰忙?

可能大家透過一些媒體、網路、新聞報導看到一些社會菁英英年早逝、過勞死,二、三十歲如日中天,四、五十歲事業有成,猝死是沒有預知的,比如心肌梗塞、過勞死等等。你有時間賺,沒有生命花,才明白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兩手空空來,也是兩手空空走。沒有說我存了存摺或者說帶著信用卡來生再花,不可能。既然如此,"莫再造新秧"很重要。

我們學佛,當然我們要工作。但是工作的價值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不要一昧的提出「錢多事少離家近,數錢數到手抽筋」這種荒謬的價值觀。天底下哪有這麼好康的事情,可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E世代就是有這種高不成低不就。

242c00046bc9853abd68.jpg 20170215_121649_8655.jpg cover600.jpg images (1).jpg images (2).jpg   

感恩教育  從小紮根

前兩天我還在台灣,有一個年輕人來精舍看我。距今大概十年有了,那時是他高三準備讀大學間的過渡期,白天去工作,晚上到我的精舍安單,我幫他料理早餐、晚餐,那段時間是他人生叛逆,面對未來舉棋不定,他的爸媽跟他的奶奶有些失和,所以把他安排到我精舍來安單,我除了生活的照料,也給他一些佛法的開導,我說如果你順利考上大學,師父帶你去綠島走走,陪你去散散心。沒想到這個事情一過十年,前兩天他來到精舍和我分享,他說「師父時間過得很快,這兩年我在某某公司上班,一個月大概有台幣3萬5的薪水,六、日去兼家教。」他說在帶家教的時候,看到有個學生有憂鬱症,跟人群是合不來的,爸媽希望他不只是讀書、升學,能夠用功,也希望他的思想個性能夠開朗一點。

我這個現在已經29歲的年輕人說他每次去幫這孩子上課,看到這孩子就想到我以前對他的互動。以前只想到自己,心情不好,情緒不佳,家人都不理解他,但是他現在反而同情這個學生,因為照鏡子原理,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他說:「現在可以理解以前師父那四、五個月怎麼對我的,現在面對這個輔導的學生,就有那樣的心情。」那一天他講到自己掉眼淚,跪下來給我供養,以前我都不收,我說這次你的工作賺得踏實,我也就"恭敬不如從命"。因為他媽媽的信仰,這個孩子在精舍四、五個月的薰陶,也不用叫他,他自己知道他要禮佛,回去要告假。

像這樣的年輕人,不要說稀有動物,但也是彌足珍貴。很多時下的年輕人,高不成低不就,高薪工作沒有能力承擔,低薪工作又彎不下腰來。在日本有個形容是「寄居蟹」、「啃老族」。寄住在殼裡不出來,把父母親的老本、退休金慢慢啃蝕。佛法帶給我們生命不同的意境。我們在座有些會全家帶來聞法聽課,有些人雖然家裡不同意學佛,但是希望能夠長一點智慧,回去開導家人。

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