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四十二)台灣比丘尼的貢獻              96.12.24                      

    繼上週參訪「安安佛堂觀音寺」之後,秋蓉師姐還是鍥而不捨的帶領我前往大溪,拜訪了「楞伽禪苑」的開真法師等三位比丘尼。

    座落在大溪內柵路的郊區山下,是一人跡罕至、適合修行辦道的好地方,老尼師訴說他們過往的點點滴滴,內心升起無限的敬意和感動!五位二十幾歲的年輕女子,善根深厚相約終生不嫁,好好修行。雖然信仰一貫道三、四十年,依然沒有改變志節;直到有天聽聞佛光山前任宗長  心定法師的佛法開示,終於「百尺竿頭,更上層樓」,在信仰的轉彎處,他們終於找到生命的舟航,毅然決然一起出家修行。

07.jpg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8.jpg 09.jpg 10.jpg  

    於是乎他們幾個把年輕時的積蓄一同合資買地,並花費了兩年的時間建造了目前「楞伽禪苑」。蜿蜒的山區小徑搭乘客運徒步十來分鐘就到達此地,一覽無遺的田園風光,對素有地靈人傑、山明水秀的大溪而言,並不唐突;只是我好奇的是既非明山古剎,又非都市道場,加上他們都已七十歲以上高齡,如何接引信眾?

    他們誠懇的回應:五位比丘尼一位不久前已經圓寂,另外一位則在花蓮禪光寺休養,礙於目前三人不諳國語、識字不多,故一個月僅有一次周日上午的共修會;由另一位在禪光寺出家的比丘宗義法師,負責開示佛法。大約六、七年前在三峽白雞禪光寺的因緣認識,當年的男眾居士也就是後來出家的宗義法師,便參與了道場的建築工作;負責共修會的說法,也隨緣的接洽一些佛事。

    一路蓽路藍縷,從無到有,箇中的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敬佩他們建寺弘法的勇氣與悲心,答應他們先與信眾結結法緣,如果聞法歡喜相應,則再續法緣。同時承諾過完農曆年,我利用兩個星期一次的時間,連同宗義法師四人我幫他們上上佛學課程。因為「弘揚佛法本在僧」,既已出家修道,當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又因比丘尼住持一方,雖然有點年紀,當若能具備佛法的素養根基,才能隨緣教化、自利利他。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想著台灣的比丘尼真是不容易呀!尤其像他們上了年紀才出家,除了克服生理機能的退化,調整自己的習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抱持著對三寶的信念,安貧樂道,一心求法。面對不正見的冷嘲熱諷,當成是自己修行的砥礪石。或許他們只是台灣佛敎的縮影,卻也見證比丘尼出家的不易與艱辛!

    近四十年來佛敎若非一批批比丘尼的發心出家,僧團的蓬勃發展與教化眾生的重責大任,就落在比丘的肩上,不但失去四眾弟子的實質功能,同時在接引眾生的因緣也就缺了一角。

    面對這些年長尼師的發心出家,我十分感動,在有生之年希望讓他們更具佛法的知見而勤轉法輪,也當作自己報答三寶恩澤於萬一!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