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幸福,從佛法開始   2016/10/30

講座地點 印尼蘇北奇沙蘭 正覺寺

14882228_415955061861851_8137306636091893320_o.jpg  

 

 感謝三寶加被,讓我們今天可以齊聚一堂。

這兩天大家來報到,會緊張嗎?可能有一點,可能有些作息、生活習慣不同,有時因為大家沒有經常來參加法會,彼此間顯得陌生、生疏,有時候因為法師教大家佛門規矩,年紀大一些的,理解較慢,別緊張、放輕鬆。我們在三皈五戒裡面這是佛教徒很重要;進德修業的門檻。

今天這場講座我定名為「幸福,從佛法開始」。什麼叫幸福?以前求學的時候,故事書裡說「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幸福感覺上是很美好、很永久的事情,可是當王子跟公主回到實際的生活,可能要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能要面臨生活、文化、個性上的差異,所以幸福能不能永久?是很難預估的。

 

C  

人生的幸福在哪裡?

每個年齡層,孩子的幸福、大人的幸福,年長者的幸福都不一樣。比如孩子的幸福是什麼呢?除了讀書之外,寒暑假、遊玩是幸福的事情,台灣的寒假一個月,暑假兩個月,要去哪兒玩?買什麼東西?父母會不會帶我出國旅行?聽起來很幸福,但是諸行無常,放假後要收假、開學,我們常說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開學後就心情鬱悶,原來孩子的幸福,寒暑假也是無常的,我們常說想回到童年時光,過孩子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孩子真的就滿意他的年齡層嗎?如果時空可以重返兒時,你也會羨慕現在孩子很好命、很有福報、有手機、電腦,有很多先進科技,但是你說這些孩子幸福、感恩嗎?不盡然,孩子成天玩手機、平板,可能沒在大自然接觸,家長擔心這樣對身體不好,每個星期安排他們去鄉下、去國外山林裡玩,你的想法、觀念是好的,但是孩子去到那兒給你的回答是:「哇!好山、好水、好無聊」。意思是說:你認為擁抱大自然是很幸福的事情,可是孩子的世界裡只有虛擬的情境,手機、網路、ipad之外,他不覺得有比這個更有意義、更直接、更有效率的,我們的幸福和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   

大人的幸福有沒有好一點?大人的幸福可能是踏入社會、男歡女愛,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如果有一對情侶,能夠完成終身大事,即使不是世紀婚禮,能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如同之前說的:王子和公主結婚後,不一定天天過著美好的日子。

在座很多為人父、為人母的,做了很多年的夫妻,每天相處在一起,舌頭和牙齒有時還會咬到、會有摩擦,往往我們傷最深的對方,就是另一伴。所謂的「愛之深、責之切」,你對朋友、對同學、對同事往往都很客氣,可是和同修生活在一起,會遺忘是值得珍惜的事情,在一起二、三十年,你還記得感恩另一伴的扶持、照顧嗎?當感情加溫到某個程度,如同華人講的「情到濃時反為薄」,原來幸福禁不起這麼長歲月的考驗。這是屬於感情的部份。

那麼重情、重義、重視世間的榮華富貴,踏入社會後,打拼、賺錢、上班、做董事長、老闆,帶來很大的權勢,但是你想想:全世界有錢人很多,但是有錢人是否有煩惱、痛苦?也是有,錢越來越多,煩惱也越來越多,你要顧慮的不只自己的家庭,員工千萬人,老闆做到過勞死,社會上有一些醫生、老闆、教授,甚至於警察為了維持社會安定、努力工作,為國捐軀,你以為享受一切、達到目標就是幸福?不管從金錢、權勢,甚至於擁有家財萬貫,在全世界排行榜曾經有名的比爾蓋茲、已經往生的臺灣企業之神王永慶,現在代表性的是郭台銘,在他們一生工作上要照顧員工,讓員工生活穩定、有保障,他們也有煩惱。

 

G    

金錢帶給我們的不是多就是滿足,在<<四十二章經>>中有說過:知足的人睡在地上很歡喜,就像在天堂一樣,不知足的人,即使在天堂也會批評這、批評那,讓我想到我們這次傳三皈五戒,早上也有安排佛像開光、傳法,都是難遭難遇的因緣。常住提供給你的不像渡假村飯店規模,每個人有一張床和獨立的衛浴,但是大家不是為了睡眠而來,不是為享受而來,大家都是為法而來。

我們來看佛教徒的幸福和世俗的幸福是不一樣的,「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這次很不容易,住持慧忠法師特別禮起來自馬來西亞的慧海大和尚來為你們傳授三皈五戒,他是一位極有口才、極有智慧、德行的人,他將畢生出家修行的經歷、創建道場、培育人才的寶貴經驗在這兩天當中與大家分享。以前武俠片說武功高強的人,將他五、六十年的功力注入某一個年輕人身上,讓他縮短努力的時間,我們今、明兩天一夜的課程安排也是很豐富的,因為-幸福,從佛法開始。

剛開始,跟大家介紹少年、中年的幸福都不一樣,都有變化,那麼,年長者的幸福是否有比較好?一個人生命來到六、七十歲,該經歷的酸、甜、苦、辣;該看過的悲、歡、離、合;甚至經歷的生、離、死、別,對一個人來說是印象深刻的,讓人覺得他的生命中似乎不缺什麼了,但是年紀大,也因為身體開始不由自主,現場我們也有個菩薩行動不方便,但是你們有心學習,要突破人生困境,是不簡單的。

 

14940018_415958568528167_2755144885546602319_o.jpg  

老人有時候有個觀念,我們說:活到老、學到老,是人生追求的價值,但是有的人愈老愈頑固、愈老愈不想跨出來,一天到晚悲嘆、遙想當年自己意氣風發、少年十五、二十時,曾經開創過什麼樣的事業格局,都只是活在過去,而對現今的生活諸多不平、抱怨四起,年紀大,有病痛,生病到醫院要吃藥、要子女侍奉,覺得自責,有些人很怕帶給別人麻煩,胡思亂想,老了一無是處,有的人年紀大、退休後不再進修、聽經聞法,很容易胡思亂想、鑽牛角尖,在這個過程中老人家老人癡呆、憂鬱症,我一個日 文 老師今年九十歲,也有憂鬱症,因為她總是怕麻煩別人、不願意走入人群。

如果年紀大、你不用心體會佛法,你的人生不只生理走下坡,你的心智、觀念也會開始走下坡,剛才強調人生活到老、學到老,活到老、學不完。

我們為什麼要把這一生不管是青、壯年、老年這一路走過來的得與失,做一個評論?是因為每一個階段都有他的好處和壞處,如果沒有佛法的學習,很容易看自己的壞處,不看自己的優點、好處,幸福到底要從哪裡來?不管你活在哪個階段,包括這次的戒會,受持三皈五戒,有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不管你現在年齡在哪個階段,都該珍惜當下階段,用心體會佛法。

 

01   

學佛!在生命的轉彎處…

每次在誦經時,<<開經偈>>中有一句「願解如來真實義」,到底如來說了什麼真實義、究竟義,值得我們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剛才說的,人不需要比較,有的貧窮人要與有錢人比較,女人要與男人比較、孩童要與大人比較,他們擁有的為什麼我沒有?你比較就有煩惱,就有大小高低,就有因執著而產生的煩惱,一個人用什麼來對治這種煩惱?就是要學習感恩,慈濟的師姐看到人就說「感恩啊」,雖然這是我們小時候說的感謝,但是心中有感恩的人就有知足,在該感恩的地方固然有感恩的緣由,在沒有感恩的機會當中,他依然可以開發感恩的價值。

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有個六、七十歲的老翁被五個孩子們遺棄,沒有人要照顧、孝順他,還將他趕出門,這個可憐的老翁只好當乞丐、四處乞討,在乞討的過程中,沒有笑容,臉臭臭的、下巴抬得高高的,所以沿路都沒有人施捨、佈施他,他一天到晚埋怨、責怪。有一天他拿著柺杖,一拐一拐的走到佛陀那兒,他跟佛陀埋怨訴苦、說自己的艱苦辛酸,「佛陀啊!我的五個子女都不孝順、奉養我,我過去造了什麼孽,這輩子被子女拋棄,我們鄰里的鄉親也很沒愛心,我這麼大年紀,過個馬路也沒有人來攙扶,鄉親父老都沒有人要幫助我,不願意隨喜功德。

 

th.jpg  th (2).jpg  

總而言之,他只有數落、謾罵、攻擊、批評,佛陀一直靜靜聆聽,聽到最後,佛陀問他說:你講了這麼多,你感恩過任何人嗎?從你的父母、子女、他沒有想到任何值得感恩的對象。佛陀提醒他:至少每天陪你出門的柺杖也值得你感恩吧?老翁想想也覺得有道理,這根拐杖我出門要靠它,不然我就出不了門,乞討、化緣的路上有野狗衝過來,就變成打狗棒防衛之物,甚至晚上睡覺時,拐杖也可以當成枕頭將就著用。

一經佛陀點醒,他覺得確實該感恩,佛陀讚美他真是個善男子。佛陀說:這樣好了,你每天出去化緣托缽的時候,你就去跟別人敘述你對這支拐杖的感恩,這位老翁聽到佛陀這麼說,覺得可以接受。

過幾天,他又拄著柺杖到鎮上去托缽、行乞,空閒的時間,他就跟別人分享他對這支拐杖的感恩,大家就像聽故事一樣,聚集著、圍著他,因為他在講故事心裡開心,臉上有笑容、表情,有人就往他擺在前面的帽子裡放些錢。後來他不只感恩拐杖,他還加點兒內容,訴說他來到村子裡,受到鄉親父老的幫助,可以三餐溫飽,要感謝生命的貴人。老翁就從一開始的感恩拐杖慢慢增添內容,這是第二階段,又過了一段時間,他也增長了一些智慧,他想我除了要感恩幫助我的人,我也要感恩攻擊、恥笑,甚至拋棄我的那五個子女,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孩子不孝順可能是以前自己未對家庭盡責任,沒有好好打拼工作、教育、扶養孩子,他深思檢討反省。後來他想:我也要很感謝曾經對我不好的人,是因為他們的刺激,讓我獨立,因為他們的放棄,讓我自力自強。所以後來在他的感恩內容中,就像法會中的恭讀文疏,他也會把不如意的事情、攻擊、批評他的人一併當作貴人恭讀,這就是佛教說的「怨親平等」。日後他行乞時,不管好壞都像慈濟說的「感恩啊」。

半年之後,這位老人家想:我感恩這麼多人,卻忘了感恩佛陀,當初是佛陀點醒我,要我感恩拐杖,所以他就收了收家當,準備到佛陀住所向佛陀感恩。

 

th (1).jpg  

此時佛陀正在「靈山盛會」說法,佛陀預知這位老翁要來,他就向大眾宣佈我們今天有個很特別的人,他實修實証,證得拐杖的感恩三昧,請大家以熱烈掌聲歡迎這位老人家分享他證悟的過程。老人家原本只是要來感恩佛陀,沒想到佛陀請他上台說法,這位老人家想:在和佛陀不期而遇中,藉由拐杖的事讓我體會,人生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當下,都有值得感恩的人、感恩的事情,只是我當時沒智慧,只看人生失去的、不好的,但是我不曾感恩曾經得到的,別人幫助我的,我有五個孩子,雖然最後他們棄養我,但是在這兒我還是要由衷感謝他們,因為若沒有他們的刺激,我這個老人家從少年時遊手好閒,沒有認真工作來撫養、照顧他們,這也是報應。當他說到這裡,佛陀說法的地方,這五個孩子正巧也在佛陀說法的現場,他們聽到自己的父親說了這番話,覺得很愧疚、怎麼為人子女這麼沒良心,棄養父親,五個人從座位中走出來,恭敬跪在父親面前道歉,而且請求父親給他們機會,和他們回家頤養天年,當然這是個圓滿的結局,最起碼是苦盡甘來。

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明,「在在處處是佛法,人生無處不學習」,人生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是學習增長知識,去除我慢,學習慈悲喜捨、去除牽絆,學習廣結善緣、不要畫地自限。這一生需要學習的東西真的很多,人生學習什麼?你的幸福才會跟著過來?

 除了感恩父母,也要學習廣結善緣,這就是佛教說的佈施。

 

856150816_m.jpg  

好因好緣成好事

在座的菩薩可能會認為我沒有什麼錢,如何佈施?佈施這件事不是用錢來看待,大家應該都聽過貧女的一盞燈都能夠得到佛陀的授記,所以佛教來看種植福田這件事情,不是從今天是個董事長、企業主、功德主就有很大佈施的因緣條件可以成就大功德,如果這個理論可以成立,那麼當時達摩祖師到中國,跟梁武帝話不投機半句多。大家聽過梁武帝的故事嗎?當初梁武帝經由朝廷文武百官的介紹,說有位印度來的高僧,叫做達摩祖師,我們可以邀請達摩祖師來為梁武帝開示,梁武帝當初可以說是建寺度僧,蓋很多寺院、度很多出家人,大家都稱呼他是一位「菩薩皇帝」,他也認為我建造這麼多寺院、有這麼多功德,達摩祖師一定會推崇我、讚嘆我,肯定我。所以當達摩祖師來到皇宮接受梁武帝供養,梁武帝就陳述自己以前做了多少的事,他想達摩祖師一定會好好讚美他「菩薩你好發心喔!好了不起喔!真是人間菩薩!」達摩祖師說「你沒有功德」,梁武帝好像被人家潑了一盆冷水,「蛤?我沒有功德?我也佈施、我也打齋、我也受戒,居然沒有功德可言」,其實達摩祖師告訴他的也就是說,佈施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佈施要有智慧,所謂的「因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裡面,提到幾種不如法的佈施,其中說到當你佈施的時候,你是為了得到對方的感謝回報,還是到寺院還願?是兒女娶妻生子還願?還是兒子服兵役平安退伍來還願?有很多佈施,其實並不十分如法,達摩祖師告訴梁武帝「你沒有功德」是因為太著相,執著自己這麼多的功德,希望達摩祖師可以為他背書,梁武帝是一個很發心的大菩薩,只是沒有智慧、沒有格局前瞻、不能明白緣起空性的道理。如同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梁武帝著相布施、在意別人的讚美看法;用現代的語言:虧很大。

 

th (3).jpg   2013081639886941.jpg th (4).jpg    

後來因為達摩祖師與梁武帝之間話不投機半句多,達摩祖師也沒有灰心,他就一個人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面壁九年不是痛改前非,達摩祖師沒有什麼過錯,他只是在沉潛,韜光養晦,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在等待有緣人。在少林寺當中很多的少林武學什麼達摩易筋經、十八銅人陣,金庸武俠小說寫出來的這些招式,都跟達摩祖師東傳把武林絕學留在少林寺有很大的淵源。這些就不再贅述。

我們透過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公案,明白一件事情是:我們學佛的人,今天在這兒受三皈五戒,你的觀念、態度要很正確。我舉一個例子說明,晚上有一個懺磨?儀式,把我們過去不好的罪業、習慣像洗衣服一樣的洗乾淨,把我們的習性好好的沉澱反省,明天登壇,你就算是一個具足的優婆塞、優婆夷,具足弟子五戒的身分。但是你具足五戒之後,有一件縵衣是吧?你會穿嗎?慧忠師父有教你們穿縵衣嗎?以後穿上縵衣,不能時常比評告訴別人:你未受五戒要往後站。意思是我們受了五戒後,要更謙虛、精進,不可以看不起未受五戒的人,我們要藉機會感召、度化。可是我們有些教徒、佛友聽到有人尚未受五戒,就會驕傲的要他排到後面,意思是說我們正如現代梁武帝,認為受五戒比較了不起,受了菩薩戒功德較大,所以看不起未受戒的人。

聽故事很容易,但要自己實踐並不簡單。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受戒不是來增長自己的貢高我慢,星雲大師說,「恆以慚愧水,洗滌懈怠心」,是說我們要用慚愧的心去理解,用精進來對應我們的懈怠。所以我們從剛剛感恩的心來看待佈施,來看待受戒,是很有意義的。

說到善緣,事實上我們在座的人也沒有人受過五戒,這次受戒中受增益戒,除了莊嚴壇場,護持道場之外,也是一種廣結善緣。譬如說,我們今天邀請很多和尚、法師來傳戒,可是報名的不踴躍,三、五隻貓,法師群都比信眾多,你說這個戒堂開得了嗎?開不了啊,而且因為你受了增益戒,人家說這個菩薩很用功、很精進,有機會就去充電,跟諸佛菩薩學習,常行精進,這都是好事來著。所以有時候你在持戒、受戒不是為了你自己,而是樹立一個標竿,一個模範,讓很多人知道某某居士他受戒不是只有湊人數,而是要讓我們每天早晚課都有一個三皈依是吧?我們早上不是有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嗎?你可能有疑問我們不是很早就受三皈依了嗎?為什麼早晚課誦還要三皈依?這就是多聞薰習、耳提面命,一次一次透過早晚課誦來提醒我們:作為一名佛教徒,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有做到嗎?

 

14940220_415949191862438_5106257062805881978_o.jpg    

 持戒功德殊勝行

明天我們受完戒,會發給你一個受五戒的戒牒,不是拿那個來換紅利,換點數,不是拿來炫耀我是一個五戒的佛教徒了,要知道這是一個責任的開始,我是一個佛教徒,我受五戒了,以前還沒受戒,就像小學一年級,我現在升國中、高中了,哪一天我因緣際會,有傳授菩薩戒,百尺竿頭、更上層樓,我還要去受菩薩戒,去上大學、讀碩士、爭取博士。剛才說的人生活到老、學到老要活出價值,你要理解-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要得到人身不簡單,平常如果不廣結善緣,來受戒可能會遭遇各種障礙,因為你福報修得不夠,你要來報名三皈五戒,要出門時家人可能帶給你障礙,生病、讓你有牽絆,要出門了覺得牽腸掛肚,很掛心,最後決定不去了,以後有機會再去,這是甚麼緣故,就是你的福報不具足啊!你的考驗現前。我們要明白廣結善緣是很重要的,那麼在廣結善緣、學習佈施的同時,就要開始學習智慧,你若有智慧,進行佈施的任何事情,就有三輪體空,就是沒有佈施的我、沒有被我幫助的對象,沒有佈施的時空時節因緣的執著。

梁武帝並沒有做錯,只是他的觀念思想還是停留在有為法,所以就會著相,我們受過五戒,還沒有進一步修菩薩戒,五戒是一個階梯,就好像你要到二樓,要先經過一樓的階梯才能爬得上去,我們又不是武林高手,可以用輕功就彈跳到二樓去,可見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很實在的以三皈五戒做基礎,日後有機會再受菩薩戒,有智慧做基礎,在佈施的同時才不會容易產生煩惱、產生困惑。

 

14882228_415955061861851_8137306636091893320_o.jpg  

為什麼我們在法會結束都有一個回向?回向的意思是讓我們學習,回小向大,回偏向圓?,甚麼是回小向大?你今天佈施的時候,只是想說,我今天若受戒,要回向給長輩、家人,這是比較小的格局。今天受戒,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學習把心量、視野,放寬、放大,四海之內皆兄弟,在十方法界的眾生和我們都有緣分。不說遠的,說近的,今天大家在教室裡聽課,今日一照面,多少香火緣,要做一個同參道友,都不是只有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善根,是無量無邊的過去生累劫修的善根。

我們在這個地方聽課,坐在一起,證明都是緣分,都是你過去廣結善緣,<<阿彌陀經>>說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我們這個地方就如同極樂世界,大家在這裡念佛、念法、念僧,念佛的圓滿,念法的究竟、念僧的清淨,當下我們開始會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你有好的思維,做任何事的時候就能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每個當下你的念頭學習清淨,我們就不容易跟外在的六根被六塵產生六識的分別執著,佈施時我們開始有智慧了,看的世界就不一樣了,我們被考驗、被批評,像金剛經說的,過去的宿業,不好的當別人為我們消災,化解,讓我們可以重業輕受,你不會對別人的指責、批評、謾罵耿耿於懷。我們說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為了報仇,每天都過著地獄的生活,這樣幸福嗎?可見真正的君子不是為了報仇,是理解,放下。

從廣結善緣的故事當中,慢慢你有智慧,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是左手提起、右手就放下來了,如果這樣,你就能時時觀自在,處處自在觀。

 

14883656_415936235197067_7102887773177200813_o.jpg  

兩天說快也很快,明晚你們就要告假出堂了,在這兩天當中安排的課程,引禮師父要求你們的一些規矩,耳提面命,就像金剛經說的: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看,釋迦牟尼佛對已証得菩薩位的尚且如此善叮嚀、善囑咐,何況我們薄地凡夫,我們在家的習氣要藉這個戒會接受調整、指導,才能變好、才能精益求精,所以如果有一些引禮師父對諸位的指責,好的,要採用,不好的學習放下,剛才說的「心無罣礙」不是背誦心經而已,每一句都是我們的心路歷程,要感謝讓我們的習氣現前;學習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

當你自己在佈施的當下,你有智慧,你受戒就清淨,就如法,得上品、上戒。你看<<阿彌陀經>>中講到九品蓮花為父母,意思是說我們將來要去到極樂世界,要有九個品位,上品上生、中生、下生,中品上生、中生、下生,下品上生、中生、下生,不要誤會阿彌陀佛怎麼這樣不平等?要分這些階級?不是佛陀不平等,而是各人修各人的,佛教的平等是眾生的平等,但是個人的努力重不重要?不能說沒有是非、沒有對錯吧?

佛教整個緣起空性,並不妨礙因緣果報,所以該講的,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這樣好的思維、好的觀念,才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你的正見才能進入正思維。

剛才說的在知足感恩中,廣結善緣這就是佈施。那麼我們談了佈施,說明了不如法的佈施,不精進的佈施,佈施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只是以前我們只把佈施這件事情,錯誤定調為拿錢出來才是佈施,我們正覺寺正授三皈五戒之後,明天有一堂出坡打掃工作,是幫忙常住維持道場環境清潔,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都能生歡喜心,出坡就是讓我們修福的機會,要比在家裡打掃整理還要用心,因為這是身為一個道場的信徒我們應該做的。打掃當義工不要錢吧?但是不是一個廣結善緣的管道?有錢出錢、有力的出力,但是更高的是有心的出心,如果你當義工、你佈施,可是你沒有心,人在做心不知道跑到哪裡去,好比來聽課,你在上課,人在這裡,但是夢周公,和周公下棋,好像人型看板,那麼你無法得到真正利益。所以佈施要有智慧,佈施也是每個人辦得到的。

 

11  

正視持戒的現代意義

除了佈施之外,還有一個比佈施更重要的,就是今天大家來受的三皈五戒,持戒不是一般人能作得到,可能你不認為持戒有什麼困難,民間的信仰和佛教的信仰,一般只是勸人為善,要多做好事,但是做好事當中並不一定包括內心中身、口、意清淨的重要。今天我們的心念若不純正,你的佈施可能就不純正。台灣有一句諺語「種匏仔生菜瓜」,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種胡瓜,但是你收成的是絲瓜。如果把這個譬喻引用在我們的因緣果報,就是你的發心、起心動念不純正,將來就會有這種產生病變的果報。

舉個例子:譬如說有很多佛教徒認為放生很有意義,因為有很多法師提倡放生為我們的父母親、長輩可以讓他們延年益壽,讓長輩福壽綿長,或者放生可以為自己的家運財運更順暢,就積極買很多魚、鳥或比較罕見的動物來放生。但是你早上放生,晚上搭飛機到香港吃大閘蟹,我舉這個淺顯例子是說:你不能左手做善事,右手又把我們的肚子當做動物的屠宰場、墳場。

持戒的意思是說今天雖然受五戒,我們並沒有要求在座的各位吃素持齋,但是最起碼的三淨肉,清淨的「淨」不是說洗三次乾淨的肉,也不要睡著了聽錯了,買一斤、兩斤沒有過失,買三斤就可以將功贖罪,不是「三斤肉」,意思是說這個動物不是我自己殺,不是別人為我而殺,不是我看別人正在殺,有時候傳統市場、超市已經處理好了的,因為你受五戒,可能有這個意願,要吃素持齋,但是家人目前因緣條件、善根信仰還沒入門,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自己受了五戒,就要求家人完全吃素持齋。家庭主婦、作媽媽的去市場就買處理好的,不是自己殺、不是別人為我而殺,不是我看別人正在殺的活魚和肉,那是個方便。

你現在受五戒,聽懂了這一條,也不會認為受五戒有什麼障礙,因為不是自己殺、不是別人為我而殺,看到別人殺,我們都沒吃。不能說我買了很多的家禽、魚類去放生,晚上又去吃大閘蟹,這兩者的生命有差別嗎?沒有差別。因此我們今天奉行五戒,就比一般眾善奉行要更來得有格局、有前瞻、有智慧。

 

D  

 <<七佛通戒偈>>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今天大家受五戒是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受五戒不像上班,上五天班放兩天假,五戒是要盡形壽,沒有放香日的,你這一輩子都要以五戒為師。可能你會擔心受五戒過程中,萬一習氣現前怎麼辦?人不是一開始受五戒就一步到位的,在座的菩薩一定有以前的慣性習性,這不要緊,知過必改,善莫大焉。

 第一,我們有懺悔的法門,比如我們正覺寺兩三天後要辦八關齋戒,有藥師寶懺,有一個懺悔法門,可以讓我們反省、檢點、懺悔。所謂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日來淨化自己,提供給我們斷惡向善的力量。華人說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必改,善莫大焉。大家也不要緊張,受五戒後犯戒怎麼辦?要不要去派出所自首?不用!而是要發慚愧心,「恆以慚愧水,洗滌懈怠心。」

第二,我們如果知道犯了戒之後,假如沒有禮懺的因緣、活動,那麼在佛前可以自己誦一部經,念佛,在諸佛菩薩面前,求哀懺悔,那是比較方便的法門,再來就要以多聽經聞法,來薰陶一些善的種子,也就是你善的種子多,壞的少,就像一片田地,如果土地肥沃,種子播灑下去,就會長得好,蔬果就會豐美漂亮,相對的雜草就無法趁虛而入。同樣的,人也一樣,你的煩惱草長的茂密,可惜無法開花結果,這就是六道輪迴中我們的習氣煩惱,無明較多,今天在聽經聞法中,就是慢慢的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因為我們聽經聞法,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究竟的,什麼是方便的,所以因為你聽經聞法,遮止眾惡的意念,就可以萌芽,再來持戒,每受一條戒律清淨便有五位護法善神護佑,五戒圓滿便有25個護法,好比請保全人員保護我們的安全,不用付薪水給他們,他們像7-11給我們24小時服務,當然前提是五戒要受得圓滿究竟。

有些菩薩說:唉!明天要受五戒了,可是我一個在家人,婆婆媽媽五戒當中可能無法很究竟,比如為了省吃儉用讓孩子生活好,可能存一些私房錢,沒有向老公據實以告,這是不是一種妄語?該報的稅也沒報,難免東窗事發,我們的男眾在外難免因為公務應酬,雖然自己不愛杯中物,但是工作當中難免為了應酬、要跟人家互動,所以女眾的妄語戒,男眾的不飲酒戒,會讓你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是心有罣礙。

 

F  

心中有佛  持戒相應

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因應了在家社會的習染,居家方便的因緣條件,受五戒也分為少分戒:一條兩條,多分戒:三四條,圓滿戒:五條,如果你認為在五戒當中有一條仍有罣礙,明天和尚問你們:「善男子、善女人,對於盡形壽、不妄語戒能持否?」你如果無法持守,就保持沉默,不要回應,意思是說,我不能講得理直氣壯,但是我心中有愧。沒有關係,就好比考試一樣,你不能因為其中一題不會,其中四題也不作答,那永遠都是零分。五題會答四題,還有八十分,我的意思是明天的登壇問你們哪一條戒,如果你覺得現在真的還做不到,就不要回答的很大聲,你就靜靜的,代表慚愧。再過一段因緣時節,正覺寺再傳三皈五戒時,再來複戒我做得到的時候一定回答的很大聲,就代表自己已經準備好了。

持戒不是一般在家居士沒有學佛者可以自我要求的,佛祖在入滅之前,阿難曾經問佛陀: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陀說:以戒為師。

戒,就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所以我們受持五戒,無論你受持三條、四條,總是好的。如果你認為自己還有很重的習氣,乾脆等我準備好了,我再來學佛、受戒,什麼時候才算是準備好了呢?知難行易,你想說很困難,但是如果你跨出來,願意努力去做,就很容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你想都不想,做都不做,那麼表示你只會打高空球。

做為一位佛教徒,不只在家人需要持五戒,出家師父更要持250條戒律,是你們的幾倍?50倍,以戒為師是出家人該有的,對出家人的恭敬,不是因為他的長相、袈裟,而是因為他一直在奉行戒法,戒住則法住,如果這個社會很多人都奉持三皈五戒,對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安定的力量。

以「不邪淫戒」來看,兩個同修夫婦同來受戒,以後彼此間不必猜忌,因為女眾不會在外面紅杏出牆,男眾不會在外面拈花惹草,避免小三的出現。光是受「不邪淫戒」都比你的結婚證書還有效,為什麼?因為是我們彼此在諸佛菩薩面前發的誓願,盡形壽,是24小時要奉行的。如果今天一對夫妻同修來受持五戒,我們對彼此都是信任,有共同的精神交集。當然如果你結婚了,可是另一半沒有來,也沒關係,就像剛才舉例,我們受了五戒,原則上不主動、不吃葷食,但是也給家人一個過程,開始學習吃肉邊菜,在桌上有大魚大肉,儘可能挑菜來吃,不要吃菜邊肉喔!菜沒有夾都夾肉。這代表你現在持五戒,你有良知良能,你知道不能左手放生,右手吃大閘蟹,因為現在你明白了。

為什麼會把五戒分為少分戒、多分戒、圓滿戒?那是因為照顧到我們的習氣,但是不要把方便當隨便,那是給我們一個過程,如果你持五戒,盡形壽、不殺生,不要把三淨肉當成冠冕堂皇的理由,那是方便行持、給我們的家人過程走,因為他們還沒有跟上。譬如我們現在在奇沙蘭這個地方,吃全素、吃齋不方便,沒關係,如果我們到外面用餐沒有素食,也可以交代老闆,幫忙把煮過葷食的鍋子洗乾淨,我吃素,但是我沒有罣礙,不要放蔥、蒜、魚、肉就好,簡單用清菜炒個素麵,可以果腹就好。意思是當我們受持五戒,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th (5).jpg  images.jpg  

是否讀過<<六祖壇經>>?六祖惠能受到他師父的衣缽傳承,可是他十八年來在獵人堆中就是吃肉邊菜,他沒有任何要求,獵人打獵他就是吃菜,肉不夾,也不刻意標榜自己是佛教徒。如果我們心中有一把尺,受戒是自我要求,不是拿你受的五戒去綑綁別人,不是拿你受的五戒標準去要求家人跟你吃素,是一種因為你的付出,感昭家人,受到你的影響,明白人間的大愛。

在台灣吃素也不是佛教徒的權利,很多人吃素是來自於我們的地球生病了,臭氧層破壞了,吃素除了有益健康之外,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讓臭氧層破壞不要這麼快速。所以在台灣推出了週一無肉日,很多公司行號、學校,一星期有一天要有無肉的餐飲。

從剛剛跟大家講我們做為佛教徒,今天受持五戒,如果這一戒你受的完備、健全,那麼一個戒就有五位護法神護持你,你說我不能具足五戒,那麼四條戒也有二十位護法神護持,等到因緣條件具足,或者你的家人跟上了,哪一年因緣俱足,有某某地方傳授三皈五戒,同樣的我們可以去受增益戒,去複戒,讓我們在受戒當中可以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如果這幾年有一些戒受得不完備、不健全,我就去複戒,把它補起來,就像修補臭氧層破洞一樣。

受持五戒,不是戒條、戒相,是我們的心念、態度問題,今天談了這個部份,晚上和尚會再跟各位說明得更詳細,只是我把這個佛學講座當作是一個暖身運動,要讓大家明白-幸福從佛法開始。從我們受持五戒,因為你明白,所以你奉行。雖然我們說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也不是說受了五戒,以後都沒有困難、沒有逆境、沒有考驗,還是有,但是因為我們受持了五戒,自有護法善神來護佑我們,諸佛菩薩會化現生命的貴人來協助我們。

人在做、天在看,重點當然不是因為天在看,你才要做,而是你時常在做,有一天神天人觀察到你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所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不要當現代梁武帝的山寨版,都是要看老天爺有沒有在看,我才決定要不要做,做了就放下,那你才能夠觀自在。如果今天受了五戒,可是觀念錯誤,想法錯誤,雖然美其名領到五戒的證書證明,但是這個五戒沒有辦法幫助你提升自己,反而更貢高我慢,我們受持五戒,反而更迷信。

幸福,說穿了是因為我們願解如來真實義,讓你理解之後,從聞所成慧,聽聞佛法吸收的智慧,到思所成慧,思維因果業報、緣起空性,最重要的是修所成慧,你是否有持續修持?修正我們的身口意,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行為,修行就是一種落實。所謂說得千里路,不如行一步,如果你聽得很多,想要聞法,打開電台、網路、電視,很普遍,但聽歸聽,沒有融入生活,沒有真正的在生命的轉彎中去對應、觀照自己,可能你受了五戒,日後也是一樣要面對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看似山窮水盡疑無路,但是因為你有佛法,你有持戒,盡形壽,不違反,那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春。

如果以前我們痛苦很久,現在痛苦少了,以前痛苦的次數很多,現在痛苦的次數很少,如果以前我們生氣,無明生起,可能三天三夜都跟對方不說話、不吃飯,現在睡個覺明天就忘了!為什麼?因為現在你的心地變得更清淨、更柔軟了,你也知道冤家宜解不宜結。

 

14876468_415951245195566_6689352197204021565_o.jpg 14884590_415957828528241_6153812077027574298_o.jpg 14917200_415954008528623_4199076253787489985_o.jpg 14918993_415937071863650_2269633398371745665_o.jpg  

14876648_415941955196495_5075896798941836924_o.jpg 14883656_415936235197067_7102887773177200813_o.jpg 14890506_415941158529908_6614966008643815775_o.jpg 14939632_415955441861813_4996131419073334938_o.jpg    

每一次的法會除了超薦我們歷代的祖先之外,最多的就是累劫的冤親債主,好像一直有還不完的債。冤親債主從何開始?從你的週遭朋友開始學習,我剛才說的,左手超拔累劫冤親債主,右手又跟隔壁的吵架,又發生口角,又要提告,你的冤親債主要到哪時候才能解冤釋結?道理很淺顯,但是要不要做要看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已將他開悟的智慧內容告訴我們,跟我們分享,向我們開示,但是佛陀無法代替我們生死,無法代替我們跳脫輪迴。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你能不能幸福?就從佛法開始,才能真正離苦得樂,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難道你還誤以為二十年之後,還是一條好漢嗎?搞不好只剩一條好狗而已,六道輪迴每一世都做人,有這麼幸運的抽獎嗎?輪迴這件事情只要你還沒有開悟解脫之前,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你今天受持了五戒,你獲得人身的機率就大增,重點在於你要不要持戒嚴明, 在<<<成佛之道>>裡面提到,雖然五戒是五乘共法,看是也是邁向出離解脫甚至奉行菩薩道的一個基礎,所以我還是要再次的恭喜大家。

今天晚上和尚要講戒,要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晚上不要吃太飽,肚皮撐了、眼皮沉了,吃太飽聽課會昏沉,重點都錯過了。同樣的,講戒之後,晚上有一個懺悔文,懺悔我們過去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我們將過去不好的習性、觀念,一併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悔清淨,就可以得到清淨的戒體,要讓大家在今天課程進入高潮。預祝你們能獲得上品上戒,也把今天我們的佛學講座「幸福,從佛法開始」預祝大家,在這兩天一夜的三皈五戒的典禮中,大家都能法喜充滿、智慧增長。祝福大家、阿彌陀佛。我們將今天的聞法,做回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阿彌陀佛

 

 14918991_415964981860859_7165829670983282949_o.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