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二六一) 春花三月飛沙巴            101.3.31

    《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曾經在國中的課本,拜讀詩仙李白的作品,尤以《送孟浩然之廣陵》見證朋友之間的情誼,在山水、在場景的轉換,看似平凡的描述卻有「一切盡在不言中」的真摯底蘊!

    我沒有李白的豐富文采,更沒有他的浪漫情懷,但對沙巴佛教會的居士林,彷彿也成為另一種方外之交。從陌生到熟習、從台灣到東馬,套用現代廣告:「只有弘法沒有距離。」再次促成飛抵亞沙巴佛教會的因緣,以「清明孝親報恩法會」的名義,薦拔歷代先遠考妣宗親暨個人累劫冤親債主。

7.jpg 1.jpg 3.jpg 4.jpg 5.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金剛寶懺  海會來集

    對於沙巴佛教會委以虛名「宗教導師」,深知這只是他們的一番好意,但「卻之不恭、受之有愧」的糾結心理,實在不習慣這些頭銜。然而,倘若可以「拔一毛而利天下」,於己無損、對他有益,一個掛名讓信眾認同,不也是普賢菩薩「恒順眾生」,十方諸佛「示教利喜」的展現?我又何必在乎這些得失榮辱?掛念個人去留問題?所謂:「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但願自己可以有如來的聖號一樣:「如如不動,來去自如」的修為和境界!

    這次的「清明孝親報恩法會」實在因緣甚深,能夠恭請到美國代表慧愷法師,台灣慧恭、證豪法師,來自印尼慧忠法師,馬來西亞滿緣法師;等於六位僧侶四種國籍,可謂為「一時千載、千載一時」!既是東馬信眾的福報,也讓我們全新組合的法師群,見證居士林的動員力與恭敬心。

    中國人清明掃墓表達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美德,傳遞倫理綱常、孝親報恩的精神,佛教走進華人世界,帶動國際潮流;把固有的道統文化繼往開來、承先啟後。更重要的是用佛法的角度面對二十一世界的今天,從更理性客觀的角度,符合大地環保的需求,改良拜拜、淨化信仰,才能達到:移風易俗、冥陽兩利的真正目的!

    每年的清明前為了掃墓祭祖,光是舟車勞頓不說,因大量人潮的塞車問題、車子排放廢氣造成空氣汙染、冥紙庫錢產生二氧化碳加劇地球暖化、燃燒處理雜草叢生帶來公共危險,甚至塗炭生靈、破壞生態……等等外圍效應,都是因應清明節的到來,所衍生的諸多現象。台灣早期土葬的觀念濃厚,以亡者為大「入土為安」的理由,逢年過節便不難看到這些層面;因此筆者的童年也視掃墓為畏途。當然目前台灣地方公墓大都有專車接送、清潔維護的配套措施,改善不少諸多現象。

    如今沙巴佛教會、慈音寺結合在地宗教團體的力量,藉由佛友居士大德們的發心參與,成就這場聯合公祭的殊勝因緣。法會場地借用亞庇建國中學大禮堂,啟建「清明孝親報恩法會」金剛寶懺,透過「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集四眾弟子的虔誠信念,如法如儀;為參加法會歷代先遠考妣宗親暨個人累劫冤親債主,誦經迴向。仰祈佛力加被亡者得生西方、蓮品增上;陽上眷屬闔家平安、身心自在!

  首次佛教會走出自己的格局,加上文宣廣告的宣導得宜,大約有二百五十人左右參加、千牌位聞法受益;給主辦單位莫大的信心和鼓舞!預約明年還要禮請諸位法師蒞臨沙巴,成就海會雲來集、亡靈皆得度的盛會。

  重遊神山 僧俗同樂

  不知何時開始,神山成為來沙巴工作之餘的另一項收穫!

  東南亞第一高峰「神山」,矗立雲霄高達四千零九五點二公尺,攀登高峰是一項嚴峻的跋涉,必須具備體力與耐力,如果備足了充沛的體力及二,三天山上行程,便可以觀賞沿著山徑出現的珍禽異獸,岩石、土壤,自然美景以及最古老的奇花異草。

  根據資料神山的地質始自九百萬年前,其花崗岩核心在地殼下面凝固,在一百多萬年前這花崗岩群峰便突破地殼,經過侵蝕,沖走千萬尺厚的泥沙、碎石而暴露出來。
  在冰河時代,約一萬至十萬年前,高峰由冰雪封住,有一主要冰河向北流下羅氏壑谷,其它小冰河則向東、南、西流下,逐漸磨滑山峰高原,周圍的鋸齒型山峰群則在冰雪表面之上,不受影響,
  在一萬年前,冰雪融化了,冰河的跡象可以在山峰高原見到,此處佈滿不及二公分的溝痕,較深的溝痕是冰河內的石塊留下割裂的跡象。 冰河時代過後的風化磨平這些痕跡,正如羅氏峰受嚴寒震裂的磐石塊和花崗岩上各類石堆和石堤,有些石層脫落成石板,這是日晒膨脹、夜間嚴寒收縮所致,如今冰塊偶爾在高峰下側的水池凝結;這小水池是早期登山者祭拜山神的地方,映照峰景,分外美麗。

  神山位於馬來西亞沙巴的京那巴魯國家公園內,京那巴魯山的名字由來,「Kina」是中國的別稱,「balu」則是「寡婦」之意。相傳在古時候,兩位在廣州外海打漁的中國兄弟,不慎遇到颱風而漂流至沙巴,便在當地落地生根、娶了當地的土著為妻而生子,無奈兄弟倆都很懷念故鄉,便協議由哥哥先回故鄉探親後再帶一家回中國。怎知哥哥卻一去不回,大嫂便每天都站在山上翹首盼望著南海希望能看到丈夫的回來,她風雨不改,直到老死,後人為了紀念這個愛情故事,便把此山命名為「中國寡婦山」。這段淒美的愛情故事,增加國內外遊客的好奇心,不管故事的背後是真是假,無損登山者攀登山峰的雄心壯志,反而有一瞧寡婦山「像不像三分樣」的合影紀念。

 

  對於我們「五比丘」而言,或許就是抱持「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境,能夠來神山走走,在信眾的作陪、招待,暫時遠離塵囂、放下工作,也算是偷浮生半日閒!雖然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但一點不影響大家重遊神山的興致,尤其是其他四位法師都是首次蒞臨,讓信眾略盡地主之誼,這段亦師亦友的快樂時光,是大家彌足珍貴的美好記憶,在品茗茶香中久久不散…。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