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二六四)佛事心情            101.4.2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人杜牧這首《清明》詩,千古流傳,膾炙人口,大人小孩皆能朗朗上口。把對思念亡者的心思,描繪得淋漓盡致,表達出當事者借酒澆愁愁更愁的苦楚與悲慟!

    四月份除了自家兩處簡單以《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作為清明報恩法會的主軸。藉此闡述佛教報恩思想,不僅追溯到前世父母、歷代祖先,更重要是從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發揚固有倫理道統、孝道精神,引渡家人學佛從方便而至究竟的歸宿――離苦得樂、成等正覺為目標。

20.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21.jpg 1.jpg 2.jpg 3.jpg 4.jpg  

    也不知是否跟節氣有關,本月的超薦佛事接二連三,「同願往西方」似乎成為亡者之間的默契,不管個人或眾姓佛事,幾乎成為工作的「旺季」。

    周旋不同定點,奔波區域喪家,誦經地點從助念室到殯儀館,火化場到縣市寶塔。至於法會內容從地藏經到彌陀經、從水懺到藥師寶懺、從三時繫念到蒙山施食;一次次的開始總是熱鬧登場,圓滿落幕!

    以前的我能推就推,能轉介就轉介,除了認為自己實在不是「專業」經懺的料,也多少受了「寧願蒲團座下死,不做人間應付僧」的思想,與佛事法會「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後來受到日本「送行者」劇中人物的影響,改變自己淺薄的觀念,當然不是「物極必反」從此熱衷於誦經行列,周旋於經懺法會;而是能更超然看待「以音聲作佛事」的方便善巧,應機說法,創造冥陽兩利的可能性!

    在幾次的經驗當中,除了締結不少妙因善緣,接受家屬的感謝甚至成為學佛的階梯,化悲慟為力量。並且從喪親之痛體驗無常,佛法成為心靈的安頓、大愛的昇華!有人做義工將心比心,在醫院擔任悲傷輔導的角色,因為走過生命幽谷、情緒低潮;因此「以己度他情」,苦海常作渡人舟。

    也有家屬從不信到正信,臨終關懷、助念佛事,看到親人走得如此詳和、平靜,深深被「佛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的宗教氛圍所攝受,用理性虔敬的心情,歡歡喜喜皈依三寶座下。最後還將奠儀、喪葬餘額捐款給ACC,發揮「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精神――移小愛為大愛,替亡者積功累德,也作為善盡社會責任、幫助弱勢族群的生命獻禮!

    「非佛不作」是自己接洽的工作原則,不只閉口不談佛事「行情」,有時甚至是主動的結緣,不接受對方的供養。譬如貧困家庭,或者協助ACC的護法大德,他們的投入與發心也算是代替ACC院童的回饋、報恩。有時許多的事情並不是用錢可以衡量,比如人間的情義與慈悲、公益與價值……。

    另外一次在金山彌陀寺偶遇一位離開常住的法師,經濟陷入困頓為房租而發愁,於是我把此次佛事的襯錢六千塊,借花獻佛為他解決燃眉之急!人生不正是應該:在對的地方;做對的事情嗎?佛事是度眾的方便善巧,感恩亡者的示現無常,引渡家屬學佛的因緣;同時更是給自己培德修福的機會!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5.jpg 6.jpg 7.jpg 8.jpg 1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