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三一六)飲食  是兇手也是功臣      102.4.20

    惜福惜物是農業時代的基本道德,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隨著物換星移、時代變遷,似乎也嚴峻考驗中國固有的傳統價值觀。據新聞報導全球有許多國家面臨糧食危機,然而台灣人舌尖的浪費卻多得嚇人,全台800萬家庭,一年至少浪費、損耗2400億台幣在食物上,一項調查找出飲食的惡習:常外食且點太多、吃不完又不愛打包。

    《天下雜誌》指出,全台一天可產生4萬桶廚餘,推估廚餘桶的高度可堆出70棟台北101大樓,一年至少浪費、損耗2400億台幣在食物上,這個金額足以讓全台小學生,免費吃營養午餐39年。該雜誌在今年3月19日至3月26日,以台灣住家電話號碼簿為系統抽樣母體,成功訪問1136位20歲以上成人,針對飲食習慣進行調查。結果發現35%受訪民眾,每週超過3天在外吃晚餐,又以20-39歲的青壯族群比例最高,達48.8%。另外,有1/6的民眾,每月至少要光顧一次「吃到飽」餐廳,顯示台灣人不但愛吃,而且喜歡吃「澎湃」。

3.jpg 1.jpg 2.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1.jpg  

    在食材購買方面,80.7%的人表示,家中有購買過多分量的習慣;25.1%坦承,買來的菜常沒煮就丟。至於採購過多的原因,29%指出,主要是因價格便宜;27.6%則為了節省時間,可以看出「怕少、怕麻煩」導致供過於求。

從這些數據顯示,不管是貪圖方便或者基於怕麻煩的心理,造成飲食、福報的折損之外,也讓人憂心忡忡:「吃飯皇帝大」不是罪過,而是文化風氣漸漸把「不差這一點」的驕奢習氣,已經形成積非成是的普遍現象,不得不思索如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而膽戰心驚!

    慶幸的是社會上還是有「惜福結緣利人天」的愛心人士,利用各界捐助、發揮團結就是力量的美德,免費提供給需要幫助的家庭,「新良食」運動稍稍調整了前述偏差觀念與行為;不浪費食材,能夠從源頭做起。全台灣第一家「食物銀行」,這裡的食物完全免費,專門提供給困苦家庭。八十八歲的蕭存玉家有三個人,每個月可領取一千點的食物和日用品,這也是他全家生活的依靠,在台中市像蕭伯伯這樣的受助家庭超過三千戶,而全臺灣更有將近百萬戶需要食物的援助。而另一家全民食物銀行,正要把募來的即期品送給嘉義的大吉國中,因為全校三百名學生,有三分之一需要幫助,做好事。

    食物銀行更扮演物資重新分配的角色,除了剩食的再利用,良食革命現在更推進到餐廳和超市,從事小築地的廚師劉俊輝,採購漁民捕獲的在地食材,希望減少不必要的濫捕,而剩餘食材也可以再利用,變成飯店員工的晚餐菜色,從食材選擇、保存、銷售,不浪費已經成為當前最重要的功課,而把舌尖上的管理向前延伸,臺灣「新良食運動」正準備開始。

    「民以食為天」延續生命的來源,但是在吃的品德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卻有待我們重新定位和思索。因為飲食對地球來說:是兇手,也是功臣!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