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四○七)態度!決定高度…               104.2.1

    最近一位信眾與我分享,她想要離開親近的道場與法師,請教其原因;竟不假思索的回答:師父們都不瞭解我、讚嘆我。

    不禁想起古人所說:一種米養百樣人!似乎在任何的團體都差不多有這個現象,於是我與分享爬山的經驗。之所以想爬山除了鍛鍊體能、考驗意志,更不能失去當初自我挑戰的熱誠與毅力。佛門有所謂:「為求真理登淨域,為學佛法入寶山」的說法,試問:您入寶山空手而回了嗎?

8.jpg 1.jpg 2.jpg 3.jpg 4.jpg  

    或許一座山並不是每一個面向都好爬,可能蜿蜒崎嶇、山稜陡峭,當然也有輕鬆上陣、飽覽風光的時刻。正如道場宗風,「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譬如禪門「臨濟喝、德山棒」,在當時可是選佛場中的大機大用;造就了多少祖師大德!而另一個「金剛怒目相」乃菩薩慈悲為了遏止惡人的惡行,使其勿再造惡業,以免將來受苦果所示現的相貌。

    所以,雖現的是怒目相,但其內心卻滿懷慈悲,希望眾生最終能改惡行善。這些都是菩薩度眾的方便,最終目的是希望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離一切苦,畢竟常樂。這正如蜿蜒崎嶇、山稜陡峭的地形地貌,但唯有敢自我挑戰,不屈不撓,才能攀爬生命的巔峰,體驗「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壯闊;甚至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心靈、視野。

    我很悲憫如此際遇、情境的信徒,有幸遇到如此「大雄大力大慈悲」的善知識,卻無法理解「愛之深責之切」的苦心,無緣了悟『金剛經』的智慧開導:「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錯失與生命貴人相遇的緣分。

    更像現代版梁武帝的公案,無非是要達摩的讚許、背書,學佛與修行不是為了明白,增長智慧、去除無明,而是落入了世法的迷執,或者有沒有被重視、被發現,被誇獎;視為自己信仰的「紅利點數」,滿足虛榮、與眾不同。將來用此來炫耀自己的影響力,「堪作吹捧功德主」,竟也樂在其中、洋洋得意!從佛法的究竟來看,不過是習氣的長養;我慢自增高吧!

    善知識就像一座高山,不管有沒有人攀爬並不會減損或增加山的高度,而山也不可能去依附、在乎個人的喜好,它只是靜靜地做自己,不吝分享、隨緣自在,因此高山之所以高,在於它不不辭土壤、不揀淨穢,生活的態度決定生命的寬度。我們何時能學會它不迎不拒的哲學;榮辱淡定、隨遇而安的精神?

    「見賢思齊,見不賢反自省」。感謝這些菩薩的示現,讓我仍然願意在登山的路上,親近善知識,飽覽沿途風光,為心靈的芬多精注入更多的活水源頭!而菩薩的垂跡,也像世尊遊歷老、病、死城的示現,喚起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的警覺心。或許人生必須在跌跌撞撞當中歷練、學習,帶著祝福但願她「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人生的轉彎,下一站不一定最好,但重新出發,心態調整──東南西北;都好!

6.jpg 7.jpg 9.jpg 10.jpg 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