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水週記(三十七)懺悔                            96.11.19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懺悔偈在佛門是一種個人的修持法門,提升自我反省與改革的力量;透過佛前的禮佛懺悔,達到身心淨化、斷惡向善的功能。因此每每法會當中,信眾都會虔誠肅穆,一次又一次的感動莫名;流下發乎情、止乎禮的淚水來!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37.jpg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我自己也曾在氣氛莊嚴的「三時繫念」法會當中,懺悔前愆而數度哽咽。不僅僅是為「要感動別人先感動自己」作準備,而是懺本的字裡行間,有著深深的佛法思維,觸動內心深處的自我覺照;猶如鏡子一般清清楚楚的投射煩惱客塵。懺悔過去――

    第一、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憶及過往與我興趣相投、見解一致,才是「善知識」的標準。自以為是的結果,看不到自己的缺失;愛憎分明的習性,讓許多的信眾失去了學佛的因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何時我心中累積了許多「牛糞」的見地,沒有佛印禪師的慈悲呢?佛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做的不夠、做的太少,印光大師:「我見眾生皆是佛,唯我一人是凡夫。」從今以後學習謙卑、多點寬容,包容異己,靜思己過!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39.jpg  15.jpg 16.jpg 17.jpg 18.png  

    第二、擇善固執、不知變通:每次與對方見解分歧,認為是對的,便設法要去說服另外一方,目的達成卻有得理不饒人的氣勢;說教意味太濃失去以和為貴的敦厚。身上銳利的習性何時才能圓潤、通達,思即至此曾經受我無心傷害者不知凡幾?觀世音菩薩又名圓通大士,故能觀自在、施無畏,在「照見五蘊皆空」中不捨一眾生。『法華經』更提到:「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希望日後多一些善巧智慧,不要在「直指人心」當中,斷送別人的法身慧命。

    第三、心直口快、耐心不夠:「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說明解讀眾生的起點,應該用他們的語言循序漸進的提升。而出家多年在佛門的名相當中,太多的專業術語讓初機者望而怯步,老是喜歡「面授機宜」曉以大義一番。是否這種「愛之深、責之切」的方式,臨濟宗的棒喝早已不是現代人的根器;加上耐心不足,給予的「疏洪管道」不夠寬廣,難免有曲高和寡的窘境。或許「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是自己的首要功課,學習傾聽、了解對方的需要和心聲,才是開啟對話、良性互動的不二法門!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第四、委屈誤解、急於解釋:『佛遺教經』:「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有時自己被誤解還是有解釋的意圖,甚至自認委屈,那是自己的「我執」作祟,對於「如夢幻泡影」的語言、音聲,執假為真,在乎內心的感受。日常生活常是如蘇東坡居士「一屁打過江」的可笑!日後必須強化內在的定力與修為,才能以空性慧、大悲心,饒益有情,降伏魔軍。

    撫今追昔,成長的生命歲月,有太多「罄竹難書」的習性軌跡,誠如省庵大師的心境:「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我為佛子,不能報恩;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願以泣血稽顙的虔誠懺悔,洗滌業垢,增長善根;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40.jpg 3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