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二三四)雪域的天空-上                 100.9.17

     若干年前第一次組團到西藏朝聖,近距離的眺望蔚藍天空、浮雲如駒,不管在拉薩任何地方,這種翻騰變化、氣象萬千的景致,忘不了那份純淨與美好!

    不知何時,一幕幕的場景總在腦海不斷上演,信徒的熱情與旅行社的撮合之下,終於促成重登西藏的美夢。其實兩年前我們興致勃勃,原本十五、六人的團體即將奔赴雪域聖地,卻因達賴喇嘛來台所引發的政治事件,在出發前的一個禮拜我與另一位比丘尼無法獲得藏簽而扼腕。雖然「山不轉路轉」我和信徒八人小組決定乾脆到九寨溝賞楓,一掃內心的陰霾,但畢竟魂牽夢繫的景點,仍然沒有改變大家對它的嚮往!因此最後敲定兩年後的今天,以九月九日(幸福久久)的訴求,讓我們如願以償投奔聖地的懷抱。

24.jpg 10.jpg 1.jpg 3.jpg 4.jpg

8.jpg 7.jpg 21.jpg 16.jpg 17.jpg     

    在這當中旅行社的蕭先生告訴我,台灣僧侶前往西藏還是有諸多限制,大概與二零零八年的拉薩暴動有關。適巧我的台胞證已經過期,他建議我為了方便成行看是否找出未出家前的生活照,取得藏簽就沒問題了。虧他急中生智我也只好恆順眾生,否則深怕兩年前的事件歷史重演,讓信眾擔心或無法成行,個人得失是小,大家朝聖事大。原本十三人的團體最後機場報到卻只剩十人,「諸行無常」的真理讓我們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當然以一般旅遊行規十人是沒有領隊全陪,當時有做了心理建設了不起台灣到成都的航班,我們自己DIY飛抵當地就有地陪負責行程。沒想到住蕭先生隔壁三位團員在出發的前一晚,母親突然捨報安詳,成就「十分圓滿」的名額,剛好十人一桌省時省力。我打趣此行所有團員是「快樂出航」,旅行社則是「揮淚出團」;加上蕭先生慈悲唯恐團員高山反應非一般常情可以處理,特地捨命陪君子擔任全程的領隊,想一想這是否也算是台灣建國百年的慶祝活動呢?

    高原反應  體能測試

    從成都的武侯祠、寬窄巷、川劇變臉等活動的安排,雖是轉境的方便善巧,但旅行社還是希望帶給第一次到成都的團員,對當地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當天一大早五點半集合桃園機場開始,睡眠幾乎都是在車上或等候的時間隨時充電,因為我知道旅遊最大的挑戰在於身心能量飽滿,養精蓄銳、整裝待發。尤其西藏海拔三千六百五十多米,甚至在「那根拉」還有五千一百九十的海拔高度,這都有賴於健全的體魄與意志力;才能挑戰自我、攀上高峰!

    第二天我們又從成都飛往西藏貢嘎機場,距離上一次已經是九年的光陰,現在的機場雖然不大卻潔淨明亮,很快出關在地陪益希占堆(原住民藏胞)先生的招呼下,紛紛在機場外用相機拍下歷史上的今天,替未來的回憶作見證!司機趙師傅還一一為團員獻上哈達,活絡氣氛同時也把此行在西藏的交通安全委託趙師傅,希望他成為大家的守護神,祈求一路平安、收穫滿行囊!

    從機場拉車前往澤當「桑耶寺」是西藏的首站,和上次不同的是入藏第一天我們便長途跋涉、翻山越嶺,不但領教路面「凹凸有致」的彈性空間,忍受艷陽高照的紫外線;更要慢慢適應高原反應所帶給身心的不適感。令我欽佩的是,兩位屆齡六十五歲的老菩薩,身強體健、老當益壯,除了嗜睡之外所有的行程幾乎不落人後。不管布達拉宮的階梯高度,還是海拔四千米以山的景點,總能配合大眾,隨遇而安。除了早晚課誦的功德迴向,諸佛菩薩的庇佑垂慈,應該就是個人本身的願力、意志力,足以作為年輕人朝聖的楷模! 

    藏傳信仰  豐富多元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所寺院,同時俱備佛、法、僧三寶的佛剎道場,寺內建築依照佛教宇宙觀進行布局;佛殿兼具藏族、漢族、印度三種風格。由三十八代藏王赤松德贊,於公元八年禮請蓮花生大士前來西藏弘法,並興建第一座桑耶寺位為山南地區的雅魯藏布江北岸。

    於公元七七九年興建完成,赤松德贊邀請印度、漢地、于闐等地僧人住持弘法。當時剃度七名貴族子弟出家為僧,成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僧人。若干年後委任為講經的軌範師,被後人奉為西藏傳教的先驅,聲名顯赫史稱「桑耶七覺士」。

    昌珠寺建于吐蕃松贊干布時代,據說文成公主曾在該寺駐足修行。昌珠寺的珍珠唐卡為鎮寺之寶,所畫的是觀世音菩薩的自在如意坐像,整張唐卡長二米、寬一點二米、共耗真珠二千九百零二十六顆、紅寶石兩顆、紫寶石零點五五兩、綠松石一百八十粒、珊瑚一千九百九十七顆、黃金十五點五兩。

    藏語中的昌是鷹、鷂的意思,珠是龍的意思。相傳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惡龍,被松贊干布化身為大鵬降伏才得以建寺,故以此而得名。蓮花生大士與密勒日巴等有名的人士都曾在昌珠寺周圍修行,其修行遺址仍保存;也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

    雍布拉康坐落於東縣城南,雅礱河東岸的山頂,相傳是苯教徒於公元二世紀為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時代建造,後來成為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宮,五世達賴時改為黃教的寺院。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原為三層樓建築修修復為兩層。

    在日喀則則分別安排白居寺、扎什倫布寺、薩迦寺,各家的建築代表與文化傳承,讓我們深深體會到祖師大德弘法的悲心,所謂:守成不易、創業維艱。歷經文化大革命的洗禮、「破四舊」的衝擊,原本金碧輝煌、莊嚴肅穆的殿宇也都難逃紅衛兵「辣手催花」的命運。目前這些建築大部分都是文革之後,大陸開放觀光,中央才慢慢恢復寺院的景觀。唯一不變的是藏民同胞堅定的信仰,用生活樂觀進取、恬淡知足的豁達態度,展現學佛的觀自在……。

    往往我們會在不同的殿宇寶剎,看到許多藏胞用他們方式,譬如以酥油燈供佛,用轉經輪修持、以大禮拜懺悔、獻經幡祈福等等。敦厚樸質的心性,代代相傳、燈燈相續,千百年來佛教的信仰,守護家庭、聯繫感情;因此大部分的藏胞都有平地少見的安定與幸福感!

   地陪與我們分享,在文明的社會、進步的國家,許多人受到工作壓力、學業競爭,出現許多憂鬱、躁鬱、精神官能症的現象;甚至是自殺逃避等不願面對的消極做法。相對地在西藏藏胞的生活當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或許佛法帶給了藏胞智慧的引領,安身立命的法門。「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境界的來臨,能否坦然面對;該提起時提起、該放下時放下的信仰受用吧!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20.jpg 22.jpg 21.jpg 27.jpg 2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