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三四九) 德山寺  院童的快樂天堂…… 102.12.14

    十二月十一日工作團隊再次馬不停蹄從屏東趕往南投德山寺,接受師父們對院童的佛法教育。這是所有活動當中讓院童學習過堂吃飯、靜坐、跑香等等課程,佛門最基礎課程和全新的體驗。

   「給孩子一個家」曾是募款餐會打動人心的訴求,而和尚爸爸  慧禮法師對於《三字經》當中「養不教,父之過」,有高度的期許與自我要求。除了帶隊期間跟著院童早晚課誦,在台北護國禪寺和院童主持一場「三時繫念」法會,回向助養父母:歷代祖先、個人累劫冤親債主得生西方、蓮品增上。同時安排在各寺院參訪掛單,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精神,向諸山長老、護法大德請益學習!

1.jpg 2.jpg 4.jpg 6.JPG 7.JPG  

    去年承蒙德山寺的住持師父們六、七十位前往虎尾場看小朋友的表演,團隊首次在德山寺受到高規格的接待、歡迎,讓主辦單位備增勇氣信心。常言:「一回生、二回熟」,活動本身也希望給院童不一樣的生命體驗,而安排了兩天兩夜的參訪。當天下午由山姆幼教園長陳居士帶領幼教班的師生列隊歡唱,並安排了「幼幼班」與院童距離的互動,以及晚上在民間國小大禮堂,約兩百多人來看ACC的表演;而引起當地居民的好評和迴響!

    叢林道風  教育群蒙

    竹山鎮德興里的德山寺建於清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初期創立於中和里下坎庄和溪厝崁下,後因常有靈光現於現址,清道光十三年(西元1833年)時遷往現址,並於民國十八年、三十四年及五十二年進行重建工程。德山寺中原主祀遊台南赤山巖分香的觀世音菩薩,現則另塑大尊金身供民眾祭拜,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德山寺周圍環境優美,前有清水溪,後方則有大片青翠竹林,白色建築及綠色屋頂使人平靜,民眾前來參拜之餘,也會欣賞此處的好山好水,是假日休憩踏青的去處。

    兩百多年的歷史傳承,經過歲月的洗禮與民間信仰的結合,竹山這樣知足常樂、質樸敦厚的風氣文化,德山寺成為許多民眾的信仰中心、成長記憶。因此,當從事教育工作的長老尼決定接手德山寺的教化工作,把佛道不分的禮俗正本清源,曾經用好久的一段時間,和當地的鄉親父老做過長期的溝通協調;讓原本清修的佛門道場不再「濃煙裊繞」、「占卜問事」的混雜其間,取而代之的是晨鐘暮鼓、代佛宣化的正覺道風。

    踏近山門綠蔭盎然,不管菩提樹、老榕等不知名的樹叢,在在見證了德山寺的悠久歷史與風貌,讓炎熱的夏季透露出些許的清涼;延伸佛國淨土的心靈殿堂!室內環境清幽寧靜,尼僧親切和善,從錄製好的《德山寺的一天》更深刻感受到六和僧團,以法以攝僧的原動力,來自於一份佛法教育的傳承與用心。是歷代祖師不忍眾生苦的悲願,燈燈相續、代代相傳;不忍聖教衰的使命,力圖改革、淨化人心。

    過堂吃飯  戶外教學

    清晨四點起床比ACC院童還早半個小時起床,佛堂萬德莊嚴的觀世音菩薩,是僧尼早晚課誦、修持辦道「常願常瞻仰」的對象。原本打算讓院童一起做早課,後來顧及唱誦的讚偈有所出入,作息習慣性的不同;最後還是分開獨立但保留了一同過堂的佛門儀軌。對賴索托、史瓦濟蘭的院童而言,是別開生面的過堂體驗,畢竟他們在該國早課完還要晨間運動、早餐、上學,況且畢竟不是出家不需樣樣比照佛門傳統的標準來看待、審視。

    很感謝德學、德翰長老尼等師父們的用心,既有靜坐禪修課程安排,又考量孩子的活潑好動,特地把原本靜態的內容移師到戶外,讓院童素烤「巴比Q」用「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善巧方便,再輔以佛門故事;寓教於樂、深入淺出。穿越置放木材與竹的儲藏室,堆積得整整齊齊,井然有序的生活步調,更是提供不言而教的素材,或許對師父們只是活在當下的必然,卻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演繹和身教!而這些柴火正是今天「急轉直下」改變內容的道具,惜福惜物的精神;進行一場佛法的機會教育。

    為了讓院童快樂學習,全體僧眾的午餐演變成另類的「戶外大會師」,一時之間他們成「最佳保姆」,友情客串「心靈導師」,亦師亦友與院童互動,妙趣橫生。而下午的出坡課既是修福也是娛樂,幫忙常住師父們採收藕薯,藕薯又名美人蕉、藕仔薯、藕粉薯。是一種澱粉作物,於春季種植,經過夏季發育生長,而於秋冬季氣溫寒冷下落葉休眠,利用休眠期間採收其地下部膨大塊莖,運至製粉廠加工製成澱粉,供食用。果然,晚上全體工作人員都有福份吃到獨特而新鮮的香氣與口感。

    道情法愛  難忘回憶

    佛門的一天,在阿彌陀佛經的傳統晚課當中,與師父們一同用虔誠的信仰、嘹亮的音聲,普皆回向此行「感恩之旅」的活動,順利圓滿成功!所有見者、聞者、隨喜者,皆能蒙受佛法無上的利益。助養爸爸媽媽們,身心健康、闔家平安;所求順遂、佛道早成。

    一場南半球與北半球的邂逅,一次在家院童與出家法師的認識,因「法傳非洲・續佛慧命」的時空坐標,交會三寶前。誠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言:「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在眾生皆平等,緣份有遠近的前提下,印度佛法傳承到中國,大乘佛教開演妙諦,八宗兼宏、包容並蓄;綻放信仰的蓓蕾。

    尤其和尚爸爸  慧禮法師誕生台灣,「人不親土親」同為出家僧侶,儘管所學、師承有所不同,站在「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的宏觀思維,既是地球村的一員,同為佛門弟子,儘管僧情不比俗情濃,然而德山寺的法師群不只讓非洲孤雛體會寒冬送暖的溫馨,安排解行並重的佛法課程,並發動信徒積極為ACC找助養人;還親臨台中場替院童打氣加油!

   這樣的道情法愛、人間菩薩,正如暖暖冬陽溫渥工作團隊的心靈。也像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化身:「應以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感念師父們的教導,願以一首「阿彌陀佛在心間」;相約明年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