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jpg  

學習貴在自知

東南亞感恩之旅 與馬拉威ACC院童的一席話(二十七)2017.7.30

地點: 馬來西亞  大慈寺

你們慢慢吃,師父跟你們講故事,當作故事早餐,希望對你們有一些啟發。

有一個年輕人,負責在山上挑水,為了求平衡和有效率,他一次用一根扁擔挑兩個桶子。一個桶子是圓滿的,沒有漏水,另外一個桶子有點漏水,底部有個小小的縫隙,每次這個年輕人從溪流中挑水,回到原來的地方,另外的桶子因為有裂縫,挑回來的水往往只剩一半,這個有裂縫的桶子覺得很難為情,他就跟這個年輕人說,對不起!因為我有生命的殘缺,沒有辦法讓你一桶的水裝完,回來還是一桶。這個年輕人就安慰這個有殘缺、破損的桶子說:「不要緊,因為你的殘缺,破洞、漏水的現象,讓我在每一次回程的路上就順道灑一點花的種籽、菜的種籽,因為你的裂縫剛好幫這些種籽澆水,沿途我看到這些種籽開花的開花、結果的結果,心情很愉悅。」

這個故事在說,年輕人很懂得賞識,嫁接一個人的危機變成轉機,同時也說明這個桶子很自覺,它知道自己有甚麼毛病、有甚麼缺失,我們來看你們學佛,跟外面的孩子有甚麼不一樣?不要說家世的背景,而是說因為你們在ACC的大家庭裡面,每天要四點半起床、要吃素、五點做早課、練習功夫、學習中華文化,這的確和一般學校有很大的不同,此外,你們有了佛法的教育,慢慢的去思索人生、去咀嚼這一趟人生的旅程是甚麼?比方說,如果你們手上最少有兩個手錶,你們去觀賞這個漂亮,那個造型好,可是你們知道手錶的用意是甚麼?要你守時,要有時間觀念,所以一個人就算戴了幾支的勞力士、鑽石錶,沒有守時的觀念,手錶還是手錶。

5.jpg  

我們吃東西是因為要果腹,不要讓自己餓著了,能夠因為適時的補充營養,人才會健康。可是逐漸我們已經失去了為什麼要飲食的本意,我們開始去追求口感、美味、形狀,甚至要有時尚,追求流行。但是想想,我們在部落的時候有三餐可以溫飽,就謝天謝地了。面對很多的食物,我們不知道如何揀擇,只是一味隨著自己喜歡吃、愛吃。因為我們自己沒有觀照、節制,吃了拉肚子啦,不舒服了。

飲食本來是一種學問、藝術、享受,但是「吃」現在變成了我們的煩惱,吃出一堆病來,不管在台灣、世界各地,很多的文明病,像是癌症,都跟吃有關係。你們吃的薯條可能質量還比較好一點,可是有些不肖商人士用地溝油炸的。地溝油是回收、劣質的油品,甚至是從污水溝萃取出來,一炸再炸,連動物都不敢吃。

可是有些不肖商人昧著良心,我們吃的人又不是儀器,無法鑑別。可是我們至少要慢慢吃,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同樣,你要享受,你也要攸著點用,不要把你的福報都享完了。剛才我們舉桶子的例子「自覺」為例,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你有能力去負擔、消化這一些嗎?

昨天我們在滿緣法師的慈心坊,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一方面也是慶祝滿圓法師的媽媽生日,洋洋和大慈之家你們看到的四個小朋友,跟你們一樣,也是領養的,並不是滿緣法師姐姐親生的,我們看他們四個孩子顯得落落大方,女生去女生的族群互動,男生到男生交流,例如大慈之子男生洋洋還有那位大哥,人家也都很大方,為你們服務切蛋糕。如果在時空上對調一下,今天你是做主人的,你願不願意跟別人分享,願不願意為別人付出?

6.jpg  

華人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意思是有很好的朋友從千里之外來到我們的地方,做主人的要如何拿出待客之道!所以看看別人,我們去做客人,不是只有去吃一頓大餐回來,而是在這一個晚餐當中,我們有沒有學習和體悟?

師父一直在強調,我們要別人認同,不是同情我們的身世背景,而是縱然大家都是無父無母,但是還是很樂觀進取,很積極開朗。今天如果我們只是要別人悲憫同情,那乞丐就是了。因為三餐不繼,渴望別人施捨一些東西。但是和尚爸爸把你們找回來,不是只要給你們食物,是希望透過給你們讀書機會,懂得待人處事的道理,等你們回到社會,回到自己的國家,成為新一代的非洲人,你開始要懂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昨天的大慈之子,四個小瓜,你們看他們被教育的多有教養,滿緣法師的姐姐指示跟你們互動、跟你們唱歌。哪一天有類似的小朋友到馬拉威去作客,我們是不是也能這樣?有食物、有玩具願意分享,也願意為別人服務?

剛剛師父講的故事,生命註定有殘缺,人沒有辦法十全十美,但重點在於自知、自律、接受、承擔、感恩。好,還沒有吃完的慢慢用,我們結齋。

1.jpg 3.jpg 4.jpg 7.jpg 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