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六十八)助念團的意義                          97.6.14

        最近相繼為碧玉師姐的公公助念,也帶領三峽的信眾前往龍潭為仁聖法師的俗家女兒誦經結緣,發現大家對「助念」佛事頗為發心。因此為延續這份熱度與參與感,我決定暑假時間暫時結束共修後的佛學研習;將以兩個月八週的時間,講述「助念團」的意義、宗旨。

    佛教向來「慈悲為懷、方便為門」,在引渡眾生學佛,不盡然一開始就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十善。法華經也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現世點滴善因善緣,都將歸向於成佛之道的資糧。因此有鑑於薇多綠雅社區住戶的需要,敦親睦鄰的必然性;更基於「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的理念,結合幾位善男子、善女人的好學,先把助念的本意向大家宣說、介紹。

0.jpg 69bc9c3e85c501b0a6208cc7a55abbf9_XL.jpg 53835e6bc337f.jpg 1076415222_l.jpg 20130712223657627.jpg  

1382028370-1821020740.jpg 1651277221.jpg 70561404953580.jpg 48182951305334575.jpg 5790503220892979423.jpg  

    所謂「助念」當然就是幫助亡者在臨命終保持正念,以淨土宗念佛為其綱要。
ㄧ個人的往生的關鍵因素,依照印順導師的說法:
     一、『隨重』的:

或造作重大的善業,或造作重大的惡業,如五無間業等。業力異常強大,
無論意識到或者沒有意識到,重業一直佔有優越的地位。
一到臨命終時,
或見地獄,或見天堂,就是業相現前,是上升或下墜的徵兆。
接著,
或善或惡的重業,起作用而決定招感未來的果報。

二、『隨習』的:

既沒有重惡,也沒有大善,平平的過了一生。在這一生中,‧‧‧
對於某類善業或惡業,養成一種習慣性,這也就很有力量了。
如大樹傾向東南而長大的,一旦鋸斷了,自然會向東南倒的。
以止惡行善,
能造作重大的善業,當然很好;
最要緊的,還是平時修行,養成善業的習性,
臨終自然會隨習業而向上。


三、『隨憶念』的:

生前沒有重善大惡,也不曾造作習慣性的善惡業,
到臨命終時,‧‧‧如忽而憶念善行,就引發善業而感上升人天的果報;
如忽而憶念惡行,就能引發惡業而墮落。對這種人,臨命終時,非常重要。
所以當人臨終時,最好能為他說法,為他念佛,說起他的善行,讓他憶念善行,
引發善業來感果。淨土宗的臨終助念,也就是這一道理。
 
   因此當我們無法改變或決定亡者的業力、習氣,在臨終前為他開導法義,
念佛凈心,
都可能讓亡者心開意解而得升天上人間;甚至以淨土宗的主張,
彌留之際若能較令念佛,
都有得生西方的可能性。
如佛在『觀無量壽經』第十六觀中說: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
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稱念彼佛者,
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此「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的殊勝功德,源自於彌陀願力,慈悲攝受。然而如前所言,導引臨終病患此時此刻放下世間萬缘、五欲塵勞,必須曉以大義,方能讓他明白「人生無不散的筵席」。

無常世間終將毀壞,五蘊色身難免衰朽;「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親情與家眷,功名與財富,半點不由人!就像曹雪芹曾經在『紅樓夢』寫下〈好了歌〉的描述: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既諷刺又寫實,因此道出:「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的勸世警語。不如好好繫念彌陀聖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受輪迴之苦,脫離垢穢之身,才是解脫之因,榮登彼岸。

6597673398540812873.jpg 6608259496492454190.jpg 01300543408797144708235745185_s.jpg cover600.jpg hqdefault.jpg  

161216533_l.jpg hqdefault (1).jpg hqdefault (2).jpg images.jpg images (4).jpg  

     當大眾專一心思,念佛不斷,不僅幫助家屬止住傷悲替亡者引導歸向;同時亡者受其大眾念佛的氛圍感招,而終能「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安祥與世長辭,也算不虛此行。

          況且家屬因佛事的安排與助念因緣,莊嚴的佛號種下得渡的契機,或許因此體會無常,走入佛門;如此亡者放心、家屬安心,即是所謂「冥陽兩利」,不可思議功德。故助念團的成立,既是法佈施、結善緣,也是『佛說阿彌陀經』:「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的開始。

          我向來主張助念結緣,只要正心誠意,「視病猶親」把亡者當成是自己的親人,穿越愛別離苦、求不得苦,這就是修行!念佛念到純熟,妄念減少了,慾望降低了;身心投入彌陀大願海中,無量的光明與法喜。『三時繫念』也說:「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每天浸淫在念佛、念法、念僧的時空,便是長養聖胎,儲備資糧;與佛接心,阿毗跋致!

    「阿毗跋致」就是不退轉佛道的意思,倘若一個人念佛歡喜,不為名、不求利,只要有需要助念的地方,一馬當先、義不容辭,就是接引佛,彌陀的化身。尤其末法眾生,業垢深重,唯有念佛一途,方便簡易,三根普被,諸大菩薩無不發願導歸極樂,十方諸佛同聲讚嘆此不可思議功德;因此我們因念佛的因緣,得以「諸善上人聚會一處」,是多麼難遭難遇呀!

    想著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美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移民西方淨土,沒有政治的紛擾、環境的汙染、經濟的壓力、空氣的混濁、交通的堵塞、人心的沉淪……。現在的助念團便是用我們的慣性,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在「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的前提下,用信(深信彌陀願力)、願(發願得生淨土)、行(精勤佛道善行),步步蓮花邁向佛國! 猶如火宅」的前提下,用信(深信彌陀願力)、願(發願得生淨土)、行(精勤佛道善行),步步蓮花邁向佛國!

th (8).jpg th (9).jpg th (10).jpg xfssl.jpg ZN 217.jpg  

th (1).jpg th (4).jpg th (6).jpg th (7).jpg 642736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ok5558 的頭像
    book5558

    菩提心易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