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水週記(六九九)雲水僧蹤 山林寄情 109.9.5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說明一方土地養一方人,而向來叢林道場,大抵也以深山古剎居多,除了出家修道宜靜不宜鬧,而晨鐘暮鼓、梵音嬝繞;更是給人與大自然為伍的和諧印象!至於農禪生活,"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則說明了,叢林四十八單與整個大時代環境息息相關。簡樸無華、少欲知足,雖說生活刻苦自勵,但那是出家生活誠如《順治皇帝讚僧詩》所言:「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的寫照。

甚至「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那種豁達灑脫,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的無所住心;更像閒雲野鶴、船過無痕的自由自在!誠然環境培養了僧眾的性情,而修道則襯托了山林的價值,自然形成「天下名山僧佔多」的文化。不管是韜光養晦、自我沉潛,坐擁大自然的懷抱,我想這是連順治皇帝都羨慕的:「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的最佳佐證。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我出家五年的光陰是在台灣石門的北海道場度過,鍾山毓秀、地靈人傑,在民國七十九年間一批批男眾佛學院在這裡長養法身慧命,身安道隆,也陸續辦過朝山、八關齋戒、短期出家等活動。在《佛遺教經》中佛陀告誡比丘:

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而在寶塔寺(和平禪寺的前身)山谷型的地理條件,因朝九晚五的作息當中,慢慢地愛上田園生活,故後來在三峽淨念精舍亦是意識波種下的種子吧!無心插柳卻已在這裡安住了十七個年頭,或許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也頗契合自己的性格。回首來時路,不敢誇口自己「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的境界,但自始至終還是對於山林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或許這便是所謂:莫道雲深不知處、只緣身在此山中……

石桌拜會 舊地重遊

民國103年永策法師提議到石桌拜會谷青岩元亨寺,一群人浩浩蕩蕩、說走就走,約兩個鐘頭的時間抵達遠離塵囂、世外桃源的谷青岩元亨寺,沒有匠心獨運的規劃設計,卻能從草木扶疏、井然有致的地形地貌,以及得天獨厚的四季花卉;一時之間誤以為走進了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而初次見面的同慧法師親切接待,讓我們有賓至如歸的感受。都說「僧情不如僧情濃」,而這份君子之交淡如水,卻讓大家更無壓力,打破陌生疏離感!

印象最深刻莫過於,山林野菜、自然甜美,不管佛手瓜、龍鬚菜、破布子、山筍,可能是受到高海拔氣候的影響,沒有農藥的汙染、化肥的施放,又有佛門早晚課誦的加持力影響,這是外面的素食餐廳所無法比擬的。而這次藉著七月農曆法會之便,順便帶幾位居士來參訪,體會「山不高有仙則靈,法不深慈悲即是」的真諦。沿著蜿蜒的山路我們在半山腰買了香蕉、水梨供佛,適逢同慧法師在打供,彼此回禮問訊之後,十一點半用午餐!

雖然近六年沒來,大寮有重新修繕,但傳統的菜根香依然芬芳,感謝香積廚的菩薩為我們烹調酥酡妙味,點燃過去那份記憶與美好。雖說是自助餐,光是夾菜我也來回三趟,用實際行動讚仰他們的好廚藝,同慧法師的師伯把私房菜"苦茶油龍眼乾"拿出來分享,還讓我外帶一瓶。當然居士們紛紛請教如何把龍眼乾拌炒的色香味俱全,她也鉅細靡遺、娓娓道來……

飯後的品茗、咖啡又是另一個放輕鬆的生活享受,同慧法師引領我們認識山林,欣賞這裡的奇花異草,讓過慣北台灣的我們,藉著「機會教育」上了大自然寶貴的一課!並且在迷糊步道恣意漫步,阿里山公路中途有一條迷糊步道,聽起來好像會讓人越走越糊塗,實際上是因為這條步道蜿蜒於米洋溪畔(),又位於湖底聚落()旁,所以取諧音迷糊步道。間歇性的小雨我們躲進了原住民所建的涼亭躲雨,欣賞雨中即景、仲夏清涼,不知不覺已到了下午三點左右,告別法師往著下一站的行程邁進。

翻山越嶺 民宿風光

這次安排在奮起湖安單兩晚,巧的是居然是同慧法師俗家表哥的堂弟開的,洪鍾美珍老闆娘為人親切豪爽,房間雖不大但可以利用的公共區,包括廚房、觀景台、曬衣場都免費提供,甚至她們家種的龍鬚菜、佛手瓜、香蕉,中元普渡的發糕、麵龜都大方地分享。她的妹妹也出家多年,自己雖然教性不同,但虔誠的民間信仰,深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的真理。尤其對自己一生家庭溫馨、子女孝順,都深覺神明護佑來自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車程十分鐘的奮起湖幾乎是每到阿里山的朝聖之地,源自於小時候愛吃龍鬚菜的記憶,嘉義北門車站每天奮起湖運載下來的"天菜",這個菜根香的發源地已就成為自己"思想起"的活頁夾。緊鄰石桌的茶香,一直沿伸到阿里山國家公園,一條龍的觀光景點;是身為故鄉游子的"夢田"。終年雲霧飄渺、蟲鳴鳥叫,四季分明的景色,借用潘越雲的歌詞:「教我不想它也難!」

順著中橫公路到塔塔加,順著山路經信義、日月潭,大概花了五個小時的時間,翻山越嶺來到廬山的民廬渡假大飯店;有十來年沒有過來這邊走走。隨著多年前土石流的坍方、今年的疫情衝擊,原本人聲鼎沸住客率高的民宿;都紛紛關門倒店。當年的越夜越美麗的山城,讓人有「山水仍在,人事已非」的感嘆!而業者也表示,清境一帶國民旅遊有補助,唯獨廬山沒有更顯得雪上加霜,畢竟遊客也會有所比較;惦惦自己的荷包斤兩。

果真隔天到清境農場雖是平日,但遊客明顯比廬山多很多,而我們開著車飽覽藍天白雲的景緻,品頭論足各家民宿的特色,包括瑞士小公園都曾經是全家踏青旅遊的話題。雲水僧蹤,山林寄情,寫的不是旅遊導覽,亦非飯店景點的評比,而是站在高崗上眺望台灣寶島,看著那山巒起伏的美麗山河,曾經是我們的祖先胼手胝足留給下一代的天然資源,而身為台灣人更應該愛護它、珍惜它呢!都說「看山如看畫,游山如讀史」,但是人類感恩與謙卑的態度真的很重要。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