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jpg  

學佛前後(五之二)

時間:2017.9.28

地點:馬來西亞潘居士府上

觀音佛七,四點半要起床,五點做早課,當時二十來歲,其實很年輕。雖然談不上甚麼夜貓族,但是十二點睡也是稀鬆平常,現在打這個佛七,四點半起床,五點做早課其實很掙扎,更何況晚上九點半就要睡覺,哪睡得著?另外還有個因素是要持誦大悲咒,<<普門品>>華文我們認識,<<大悲咒>>很拗口,背不起來。當天晚上就準備要趁夜闌人靜,三十六計準備開溜。

可能我那個室友觀察到我的心很浮動、不安住,他就鼓舞、安慰我。我很慚愧這位居士從高雄到嘉義至少要坐兩個半鐘頭到三個小時的車,要請七天假。他都這麼有心來參加,我騎車就到了,我有甚麼理由不堅持?這位居士安慰我:<<大悲咒>>一回生二回熟,不會念的拼音他願意教我,我想好啦,既然有這個靠山,不會的就請教他,但我也發願在這七天當中,可以把大悲咒學得起來。到了第四天幾乎就已經朗朗上口了,所以我最早接觸的除了<<白衣大士>>神咒之外,幾乎就是<<大悲咒>>。七天圓滿,覺得整個心無比的自在清涼,覺得佛門的生活很好,但問題是還是要工作,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每個禮拜到寺廟共修,有需要的話一通電話我就去幫忙、當義工。也跟著法師們學習唱誦、法會,甚至到澎湖參加水陸法會;參加了三個月<<大悲懺>>,後來我就出家了。

14.jpg  

當然出家不是這麼樣的順利。但是我覺得打從佛學講座、參加觀音佛七、到後來每個禮拜去共修,我就會把從師父那兒聽到的故事、生活譬喻回家跟父母親分享,媽媽也是慢慢在接納孩子學佛這件事,而且更積極、更樂觀,眼看著短期出家時間快到了,師父鼓勵我去短期出家,一個禮拜的時間,也是要剃頭髮,第一次看到佛光山的星雲大師。回顧起來和星雲大師還有很多冥冥中的牽線,比方說我記得以前在高雄服憲兵役的時候,一下哨到官兵休息中心,下午四點半一打開電視,就看到螢幕上的「星雲說喻」,水陸法會當天突然颱風來襲,那個夜晚我夢見星雲大師,雖然之前我連見都沒見過他,但他在我夢裡是很清晰的、跟我招手。

短期出家與星雲大師第一次見面,他在佛光山大悲殿的六十坡為我們開示,他說現在的佛教需要青年,青年帶動佛教,如果你們自己去省思,人來這一生的目的,是甚麼?以很多觀念在引導我們。我覺得很有道理,以我的性格又沒有很大的企圖心在事業上發展,情感的世界我也沒有一般高中同學對異性的相應,所以我覺得我應該是適合出家的。短期出家回來,有些人會戴帽、戴假髮,有些男生也是愛漂亮的,但是我反而很異常,我還是兩個禮拜剃一次光頭,光鮮登場。又回到道場參加共修,因為光頭又穿著海青,常會被人叫師父,我還得解釋半天我不是師父,好像大家一直幫我授記佛門這條路!

我心中大概有三分之二很篤定我要出家,但是我又很怕跟父母親開口,因為他們已經拒絕我一次了。但是我在想說這樣拖也不是辦法,有一天爸爸下班,我因為吃素簡單的準備一些家常菜,爸爸也很好養,飲食方面我們父子倆很像,我煮甚麼他也不挑剔。當時我就跟爸爸閒話家常,我說過幾天打算去讀佛學院,如果去讀佛學院的當中不小心出家,雖然不是故意但是蓄意的,不知道您有甚麼樣的想法?其實我講這句話我很怕爸爸一巴掌轟過來,因為有前車之鑑。但是我覺得我多慮了,爸爸還挺明理的,他小學二年級都沒有畢業,而且我是他唯一的兒子,我還有個妹妹,我出家之後,我們家的香火幾乎沒有人繼承,我沒想到爸爸這麼豁達明理,他告訴我說:「你也滿二十歲,也當兵了,自己的路自己選擇,我們沒有辦法再陪伴你,你只要認為有意議,你認為對的方向,就去做吧。」我那時候很感動,沒想到我的爸爸這麼喜捨;這麼有大愛。

我跟圓福寺師父說爸爸同意我出家了,師父說「打鐵要趁熱,諸行無常,搞不好父親明早睡醒就後悔了。乾脆你明天就打包行李,先去佛光山當義工,離開學也大概十天半個月左右。」隔天我就跟爸爸說我先去佛學院,如果出家再通知你。

那時候為了表示自己修行的堅貞,也希望佛菩薩加被讓出家這條路走得很坦順,所以我就到廚房去幫忙,除了工作之外就去禮佛,每天都給自己一個功課:一天要拜佛四百拜,一直到開學功課就沒持續,最後有一天我打電話給爸爸「我明天要出家了,你要不要來觀禮?」之前中台禪寺的剃度風波,因為惟覺老和尚沒有處理的很好,包括黃安的妹妹也是出家,黃安當時也是跳腳,這個事件當時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後來中台的惟覺老和尚有出面來做澄清和解釋。

佛光山的剃度相對就比較有人情味,除了一方面要家人同意之外,也很歡迎父母親來觀禮、來祝福。我爸爸就說因為他要上班,沒有辦法來,他希望我能出個好家。我跟爸爸的互動其實是很少的,我跟媽媽比較談得來。因為父親在我們傳統的觀念裡面都扮演一個嚴父的角色。一天大概只有四句偈,早上「爸爸下班了」,中午「爸爸吃飯了」、「睡覺了」,下午五點「上班了」。跟媽媽就無話不談,可能跟媽講一天的話量,是跟爸爸一年的話量。所以我的出家對媽媽的衝擊是最大的,雖然她不捨、不滿意,也是要接受。

19.jpg  

我記得開學日,媽媽記錯了,我是從高雄佛光山要前往北部一個北海道場要讀佛學院,可是媽媽記錯時間,前一天就去,那時風雨交加、大門深鎖,總有「一入佛門深似海」的感覺,媽媽黯然神傷就回去了,等到我真的到北海道場,第二次來看我,也是我出家後第一次母子的見面,進入佛門總是有一段適應期,那時候我很瘦,大概只有57公斤,媽媽看了就很不捨,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反過來勸我「佛學院還是讓你讀啦,讀三年佛學院,就回來家裡,給你設置一個佛堂,你喜歡早晚課誦,念經拜佛都隨你。」我就跟媽媽講說「生米煮成熟飯,飯還可以還原做米嗎?頭髮都剃了,怎麼辦?而且現在身是出家人,修不好就是出家鬼,你要讓我再回去當個世俗的你的兒子,你覺得可能嗎?母子連心,孩子的想法你應該很清楚。」

媽媽當不了說客,碰了一鼻子灰,就覺得大勢已去,我覺得很多時候冥冥中自有安排,媽媽從可以接受但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定要出家,因為從小我跟媽媽感情很好。後來的因緣就是媽媽的一些朋友相繼讚嘆「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媽媽覺得原來出家這麼好,慢慢就接受了。

在出家修行這段路程,我在佛光山待了十年,2000年因為健康因素和自己想要再進修等一些考量,就選擇了離開佛光山,但是這些年來我都覺得有些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一個保護傘,有一個佛光山幫你鋪陳固然很好,但是因為你出來了,很多時間你必須學習獨立、學習面對、學習承擔,也學習放下。

所以我覺得學佛的前後,真的是對一個人有「改心換性」。也許我只是一個出家人的縮影,但是也要問問你們學佛前和學佛後是不是也有比較深沉的體會?學佛不是說皈依、吃素、受戒、進入道場,就沒有考驗、問題,用童話故事「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幸福快樂的日子很抽象,但是如果你可以過一個平靜自在的日子倒也不錯。

21.jpg  

隨遇而安  性格寫照

我提到對於我國小三年級的老師,她叫做王衍紅,為什麼我對她的記憶很深刻呢?因為五、六年級她教我們的時候,學期末都會為我們做評語,「品學兼優」永遠都不會套在我身上,也沒有甚麼「熱心助人」、「急功好義」。她只幫我寫了四個字「隨遇而安」。那時哪裡懂得甚麼是隨遇而安,還去查字典,到底老師在形容我甚麼?看看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還是在嘲笑挖苦我。回顧這一生性格的寫照,「隨遇而安」還是很貼近,隨著因緣時節,你到哪個地方很安然、很自在、很安心。已經圓寂多年的聖嚴法師有一句金玉良言「心安就能平安」。你的心如果很安然、很踏實,你就不會有很多的煩惱叢生。

達摩祖師當年一葦渡江來到中國,和梁武帝話不投機半句多,進而進入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九年面壁靜坐。當然少林的很多武學甚麼易筋經、天龍八部裡的六脈神劍等等,很多上層的武學都來自於少林,達摩祖師似乎是少林武學當中不容抹滅的人物,我們知道少林的武學、醫學之外,當年有很多修道人孺慕了達摩祖師的禪風,很相應,而且是一代宗師,因此很多人慕名而來,藉著機會去請益,很多人都來拜會。但是最後只剩下一個二祖慧可,七天七夜站立在大雪紛飛的屋簷下,終於感動了達摩祖師,達摩祖師當然也要考驗他,因此當時的二祖慧可就斷臂以明志,他用他一隻手來證明他對斬斷無明、斬斷世間名聲、權力的追逐,證明修道的決心。

22.jpg  23.jpg  

達摩祖師說你來跟我參學,你到底求的是甚麼?慧可就跟他說「我要求一個安心。」達摩就說「那你把你的心拿出來我幫你安。」不是現在開刀房的開心手術,那是肉團心。慧可就說「我拿不出來。」達摩說「那我已經幫你安好了。」

可能在座也聽得一頭霧水,怎麼我拿不出來,你又幫我安好了。意思是說,慧可來這個地方尋師訪道,斷臂以明志,其實他是希望能夠明心見性。他藉著這一個安心,還有很多世間的俗念、妄求,希望得到明師的指點。

我們知道心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東西,好比說你昨天做了一個夢,夢境當中有恐怖的、有驚喜的、有驚嚇的、有平靜的,可是很寫實,但是你可以把夢拿出來嗎?拿不出來!代表夢不是真實的,但是如果不是真實的,為什麼你又嚇出一身汗?說它是真實的,為什麼又拿不出來?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舉例來印證剛才所講的,達摩祖師延續了剛剛慧可所講的「拿不出來。」達摩說「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當下慧可就大澈大悟。原來覓心了不可得,因為我們還是用妄心、妄念、妄求、妄執。

從這個舉證說明:到底人生你要追求甚麼?就像剛剛開場白裡面講的:男生必須成家立業,女生撐起廚房一片天,因為要掌握男人必須先掌握他的胃。女性就一直活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當然現代很多女性成為職業婦女,很多還在進修,成為時代新女性、成為主管也是大有人在。但是夜闌人靜時你去想一想,你這一生為誰辛苦為誰忙?

生死流轉  憂悲苦惱

昨天我在麻六甲佛子舍講演,今天早上八點多又趕去為一位亡者助念誦經,我選擇了<<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這部經典是寫有一次佛陀帶領弟子們在經行,忽然遇到一堆白骨,佛陀對這些白骨禮拜,弟子們覺得很莫名其妙,佛陀認識這一堆白骨嗎?佛陀說「這一堆白骨有可能是我過去生的父母親。」佛陀請弟子將那堆白骨分出那些是男性、那些是女性。弟子們就好奇了,這一堆白骨他還沒有過世之前,如果是男性,身形、長相、配飾一看就知道,如果是女性,薰香、胭脂、配飾、身材骨骼看也很清楚,但是這一堆白骨怎麼挑?如果是你們怎麼挑?用DNA、用科技?

佛陀說「這一堆白骨,如果顏色純白而且很重的話,就是男性,和體型沒有關係。」佛陀的理由是在佛陀的時代,出家修道的男性比較多,因為經常的聽經聞法,他的思想純正、受持戒律,所以少煩少惱,因此他的骨骼比較重,密度比較高。女性因為將生兒育女視為天職,十月懷胎、三年乳哺,把所有的精血健康、青春美貌都投諸在孩子身上,縱然心有餘但力不足,也沒時間修行,所以她的骨骼因為長期乳哺,耗盡心神,骨骼比較輕,比較黑。

當然<<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不是只有在敘述男女性骨骼的差別而已,而是說明父母對我們有十種的恩德,如果你們有興趣也可以透過網路搜尋,這部經典真的是很有意義!

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