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3.jpg  

學佛前後(五之五)

時間:2017.9.28

地點:馬來西亞潘居士府上

提問4

問:從另一個角度想,當一個人沒有執著相信我做這些工作,可以得到一些功德,因為沒有這些信念,我還會去做布施嗎?還會去學佛誦經嗎?我想知道師父在這方面有甚麼想法?

答:

華文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當你做善事做到某一個當量,剛才舉袁了凡累積三千件功德改變了命運的事情,如果沒有因果觀念,沒有試著去做,袁了凡就被釘在命運的十字架上。我們只是分享不要去著這個相,如果你著這個相就變成現代版的梁武帝。

如果從世間法來看,梁武帝做的功德絕對在我們之上,但是他要的是別人對的肯定、推崇,我們講的「背書」,但是這不是達摩祖師來中國的用意,他要找一個能夠明心見性的接棒人,你要有資質悟性,你要有大正佛法、空性慧的菩薩,而不是著相的菩薩。

你剛剛所講的我都很肯定推崇。我剛剛介紹了我的爸爸媽媽,我現在也說一下後來我爸爸媽媽的發展。我出家28年了,我的媽媽後來就得了老人癡呆症了。如果站在剛才討論的角度是不是該說這個出家的孩子沒有修行,不然怎麼媽媽還老人痴呆?那是不是意思是出家就不能生病,不然人家會說「哎喲出家沒有修好,還得癌症。」「出家怎麼修到自殺去了?」

26.jpg  

我覺得有一些的行為不是單一選項,我自始自終都覺得佛菩薩很厚待我,對我父母親冥冥中的加被,我都是感恩。我父親在十二、三年前心肌梗塞,過兩年後又直腸癌開刀,加上他有五十年交情的同事得了癌症往生,將他人生的信心帶到谷底,我的爸爸因此得了早期的阿茲海默症,就是老年癡呆,走路都會向小朋友初學步時危顫顫的,在我們住的社區也曾經迷失,被別人帶回來,因為他忘記了家在哪裡。

有一度我跟妹妹商量,如果爸爸持續這樣的狀況是不是就要送安養院,有醫療的持續照顧,後來有一天我妹婿帶我爸爸去參加內觀中心十二天的禪修課程,十二天之後,我第一次看到跟我妹妹結婚多年的妹婿,可以用慈眉善目形容的。(現場座談語會者有人迸出”凶神惡煞”引起哄堂大笑)凶神惡煞我是不敢講,但是他的五官是讓人有距離感的,我的爸爸去靜坐回來,頭皮上的毛囊從原本白色的頭髮到黑色的頭髮長出來,隔一個月我妹妹又帶著我爸爸去,回來之後又進步了,不只在生理上突飛猛進,他也會分享了。以前我爸爸閉塞到只要有人來訪他馬上躲到房間裡去,後來那兩次的禪修之後,他會講道理給我們聽了,好像一派宗師,都可以開佛學講座了。我就在想說我應該去探個究竟,第三次就換我帶我爸爸媽媽去,才知道原來這屬於原始佛教的出入息內觀。

17.jpg  

我要講的是我的爸爸從內觀當中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不但活了下來而且更健康,後來搬到我住的社區不同棟,他走路到我的社區按個電梯走上來只要三分鐘,只要我在台灣,爸爸都會來跟我做早課靜坐。我回去每個禮拜我們共修上課,爸爸媽媽都會來聽,我的媽媽當然聽不懂,但一併把她帶來薰陶。

我舉這些例子是說,我從不陷入媽媽老人癡呆這個環節來思考,我覺得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修行個人了,況且她的痴呆是她在更年期的時候吃了二、三十年的安眠藥,然後她喜歡吃鋁箔包的飲料,鋁箔包捨不得一次喝完,冰箱進進出出一次喝幾口,也喝了二、三十年,媽媽的老年癡呆跟她的飲食習慣、她的焦慮、她的容易操心也有很大的關聯。剛開始我覺得我也不太能接受,但後來我想到本來我的外婆她就有老年癡呆,所以媽媽延續這個基因也不意外,除了老年癡呆,媽媽的身體是很健康的,因為有一段時間我把媽媽送到安養院大概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面只有我媽媽還有兩三位可以自行走路到餐廳吃飯,住在二樓的更慘,不是中風就是植物人,所以我們看到安養院狀況真的覺得我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我就是在這當中對生命又有多一層體驗,雖然她失智了,可是她也沒有煩惱了,也沒有計較分別了。但是她也有原本的個性,需要我們勸說,她會忘記自己吃飽了,就一直吃零食,不是怕她吃,是怕她消化系統受不了。

我從來不去避諱談媽媽,也從來不覺得媽媽老年癡呆有甚麼好丟臉的,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體都是獨一的,不用牽拖,不用掛念,認為我是出家孩子修得好或修不好,但其實我還是很感念佛菩薩,對我父母親兩老的加被,至少在生理層面,他們是健康的。我們住在同一個社區,只要我回台灣,們都可以來共修,來做早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反而能享受到天倫之樂。雖然她們都笑我是半個馬來西亞人了,因為我半個月不是東馬就是西馬,待在台灣的時間反而少,但也因為這樣聚少離多,更珍惜。在台灣會多陪陪信徒、上課共修,如果我一天沒出門,妹妹和妹婿就會和爸媽到我精舍吃個午飯,吃個晚餐。

很多時候你怎麼看,怎麼解讀「人在做,天在看。」我也從來沒有妄求我的父母親要長命百歲,但截至目前為止我已經很感謝、很知足、很滿意他們的健康狀況。人是吃五穀雜糧,有個小病痛在所難免,但是信仰給我們一個安定的力量。

7.jpg  

提問5

問:人往生,火葬和土葬有甚麼分別?

答:

你喜歡火葬還是土葬?(大家為之一笑)我想這關係到你的終生大事也是大家的終生大事嘛。

你要說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一樣,死了以後肉身就不再屬於你的了。除非你執著土葬或火葬,一但執著就著相了。<<百業經>>裡面講有一戶富有的人,藏了很多多黃金,臨死之前他依然念念不忘,就墮入為蛇,埋伏在他前世藏黃金的附近,只要有人接近,就去攻擊。後來有個出家人經過,他也是攻擊出家人,這個出家人就對蛇說「你到底要愚痴無明到甚麼時候?你做人的時候不知道要好好的修,現在墮入蛇身也不知道懂得懺悔,你要生生世世守著這個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的黃金嗎?」這條蛇聽懂之後,用他的神識跟出家師父講,希望師父能幫他布施、供養,並且死後能為他超拔,不要再墮入蛇身。出家師父答應他的請求,不久之後蛇就往生了,師父依照他臨終之前的吩咐將黃金幫助一些弱勢、孤苦無依,需要幫助的眾生。

我舉這個例子是在引喻人死了以後,不管你做土葬、火葬,只是讓後面的人好處理你的身後事。你要靠在你活著的每一天,累積一些善法,好的心性,如果哪天你修到身無病苦、心不貪念、意不顛倒、如入禪定;得生彼國,你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會眷念這個臭皮囊嗎?火葬、土葬對你有甚麼差別?甚至台灣聖嚴法師圓寂的時候,在法鼓山進行植存,植存是火化完之後,將所有骨灰磨成粉,其實你土葬八年、十年之後也是要撿骨,還是要再化一次,你佔了墓地不說,將來還是要再火化一次,你為什麼不選擇直航?還要轉進?多麻煩。植存是火化後講骨骸磨成粉,月五個可以溶解的紙袋裝著。我曾經帶信徒去參加法鼓山的植存,所以我很瞭解整個過程。不立碑、沒有超薦的牌位,不可以做記號,不可以畫地自限說這塊地是我過世的親人,也不需要念佛,但你可以默哀,默哀一分鐘之後,在不規則狀親人可以獻上一朵花,然後一杯骨灰撒下去,一杯土就埋下來,五個動作、三道手續,家人可以輪流去做,有的人負責獻花、有的人負責獻上骨灰,有的人負責掩埋。兩年之後這個骨灰透過分解就可以重複使用,這叫做植存。

5.jpg  

和台北市最早先的樹葬不一樣,台北市做的沒有佛法,既然樹葬就種一棵樹,所以有的人會認為這棵樹是我爸爸轉世投胎,變成樹精、樹魂、樹神,刻一個碑來紀念,那這跟你墳墓有甚麼差?你看看當我們人的四大-地、水、火、風已經分散了。五蘊非我,色、受、想、行、識已經分崩離析了,沒有一個實際的個體了,所以火化也好,土葬也好,是後面的人好處理事情。跟亡者你眷不眷戀有關係,跟你的修為有關係,當然兩相比較之下,火化好一點,因為就一次過,又節省不占空間。或許馬來西亞還有土地,台灣寸土寸金,你說土葬變成夜總會,人家過去膽戰心驚,塔位人家集中管理,而且如果是道場寺院的塔位,還暮鼓晨鐘,早晚課誦,春秋法會,還多少可以聽經聞法,相對不是比較好一點嗎?

再來你的土葬如果你沒有子嗣,誰去祭拜你?最起碼你在塔位,有人上香,有人整理。從費用來比較,一塊地要多少錢?還要碑,還要請算命師來看時辰,八年、十年重新撿骨,大概火化費用只有土葬的十分之一,土葬墓地和喪葬費用沒有一百萬是做不起來的。(座席間有人問發問者:還是你怕痛?怕燒痛?提問者說:不是,因為有個糾結,有人說火葬燒的很痛。另有人說:沒有立碑好像是無主孤魂,如果是有魂魄的,聽說往生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死了,如果有魂魄,回來之後……。)

我想你的說法是比較屬於道家的,因為佛教沒有「魂魄」這個名詞。佛教只有「中陰身」。我們講的中陰身是這個色身他沒有辦法再受到差遣,因為「風」,呼吸停了,你就失溫,「水」無法流動,骨骼就僵硬了。當「地」、「水」、「火」、「風」產生了微妙的變化,色、受、想、行、識在臨終的時候,如果我們眷戀,慢慢一些感官失去功能,最早失去功能的是聽覺。

為什麼佛教講說八個小時的助念?希望家人往生了我們不要痛哭,不要難過。當然人是感情的動物,如果你真的要哭,要到外面去,不要撫棺、抱著遺體痛哭,你到外面去平復了心情之後再回來。助念其實一方面是讓亡者保持正念。阿彌陀佛如果放光接引,或者誦<<阿彌陀佛經>>亡者願意心開意解,願意脫離色身跟著阿彌陀佛去。如果我們在那個地方啼哭,就會干擾亡者的意願動態。比如老婆還年輕,以後嫁給誰?孩子還小,以後誰當他繼父?我的不動產會不會跌停板?黃金還沒處理,證券還沒出手,心中有掛念執著,臨終關懷相對就很重要,要關懷亡者一心念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你已經鎖定了這個方向,前往阿彌陀佛的佛國淨土,這個帶不去的臭皮囊為什麼要執著是火葬或土葬?

心不散亂,意不顛倒,如果你已經十拿九穩,你都已經發願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了,對世間的哪項東西你只要沾染了執著,就像毒癮,你老毛病又犯了你就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樣的,在火葬和土葬之間,你執著哪一個,也就是你的罣礙。最主要是在你活著的每一天,你要多長智慧,多一點的定性,當然人的慈悲、人的空性慧這些都該有。

八個小時的助念是希望亡者能夠平靜自在,經典說:人要往生如果你移動他的身體,就像烏龜要脫殼,是很痛苦的。而且如果他沒有眷戀、沒有執著,他就好好的可以跟阿彌陀佛一起走。佛教為什麼有做七?頭七、三七到七七。

七就是一個循環。比方說今天亡者往生的頭七,請法師來助念,他聽懂了他就去投胎了,他就到他該去的國度。如果頭七他還有猶豫執著,就等二七。做到最後一個七,我們叫做滿七,七七四十九天當中,<<地藏經>>也說,做能夠如法如儀,七分之一的功德如何讓亡者能夠如實的接到。這些都是有憑有據,有經典佐證的記載。

除非是你這七七四十九天當中,你生前有很大的委屈冤枉,就像<<慈悲三昧水懺>>當中,悟達國師千年袁央錯殺晁錯的公案,讓被害者一直耿耿於懷,他要復仇,所以他一直拒絕去投胎轉世,後來因為人面瘡的公案,迦諾尊者為他們兩者之間做了調停,就和解。最後拜水懺讓他們解冤釋結。要不然一般正常情況下是七七四十九天就已經蓋棺論定了。

蓋棺論定是憑著業力、習氣、和意念。業力是指以你這輩子的善惡行為決定善道或者是惡道,如果這個區塊不是很明顯,就看你的慣性是好的慣性還是不好的慣性,我們常講「物以類聚」,打麻將的一定是找三缺一的,愛shopping的一定是逛百貨的,喜歡朝聖的是到名山去朝拜的,喜歡聞法的,有佛學講座就會去聽聞,這叫做慣性,喜歡念佛的會去參加佛七。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瞭解慣性是你過去世的痕跡加大隔局,你把它帶到這一世來,你是把它帶到好的方向還是墜入不好的慣性。

現在有人吸毒,或許他是把過去是吸鴉片的行為模式帶到這一輩子來了,所以你看毒品大家沒有碰觸,也都有聽過,為什麼有人碰,有人不碰?都有前因後果的,當然前因是他前一世就有吸毒,後果是他這一世又誤交了損友,加上自己沒有定性,沒有辦法做好的判斷跟選擇,所以她就走上了吸毒的路。所以佛教來看沒有單一的選項。

28.jpg  

提問6

問:師父我想請問剛才有朋友提到布施,意思是說一個好的行為讓人家開始行動,我可以理解成如果有所求的這一些比如<<了凡四訓>>裡面講的改心換性,可以理解成這些讓人家想知道,或者有所求的就叫著相嗎?

答:

佛法不是開始就無所求,還是有一個次第,有一個階段。好比說小學、高中、大學、博士,都是學生,但是檔次不一樣,程度不一樣,但是都叫做學生。我們慢慢從有所求進入無所求,都是一步一腳印在經營我們的心路歷程,進入佛法的體證,如果你覺得慢慢的摸索,慢慢的理解,是很有道理的。比方說我舉自己為例,剛出家的我和現在出家28年的我,我不是說我自己的境界提升,而是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而且在自己的修行路當中也不是一開始就無所求。

你會發覺當自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的路走得越來越寬廣,你的執著會越來越少,你會隨緣。可能是我過去的老師是半仙,用「隨遇而安」定了我的命格,我們不是那個頂尖聰明、出類拔萃的,但這一輩子走上了出家的路,就因應了「隨遇而安」這句話。

A.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5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